幽靜的學習環境,師生一對五比例的小班制,處在一片油棕園環繞的峇株巴轄巴力安尼港腳育才學校,多年來孕育出許多成績優異的學生,成為區內表現卓越的微小之一。
在今年放榜的小六評估考試中,育才學校就以優異成績稱冠全峇,獲得“全柔華小1至49名考生組”最佳學校平均等級第一名。
育才學校距離峇株巴轄市區約18公里,由市區開車駛入這所學校,必須經過一處油棕園才能抵達,學校周圍也是油棕園圍繞,空氣格外清新。
由於處在園丘地帶,過去育才學校曾因異族學生多於華裔生,成為區內一所靠友族學生維持學生人數的非典型微型華小。
如今,這學校仍處於全校不超過20名學生的狀況,明年新學年將有10名華裔學生及5名巫裔學生,目前共有12名教職員。
但未來幾年已有新生報名入讀該校,讓學校對未來發展保持一定信心,繼續栽培更多優秀的學生。
校內教學及設備一應俱全
創立於1931年的育才學校佔地約1.5公頃,多年來雖然維持在少數學生的情況,校內許多設備及教學都一應俱全,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學習空間。
該校擁有近8千本藏書的圖書館,學生人數與藏書比例就達到一對六百本,藏書十分豐富。
為了鼓勵學生培養閱讀的良好習慣,校方要學生們每星期都借5本書籍回家慢慢閱讀,讓他們從書中找到“黃金屋”。
除了圖書館,育才學校目前擁有6間課室、特別教室、電腦室、籃球場,及為學生提供活動空間的禮堂。
學生人數少卻無阻校方及董家協積極發展學校的決心,在獲得政府撥款後也馬不停蹄在學校後方興建一間新教室,計劃將這間教室作為精明教學用途,預計明年中旬就能開始投入使用。
在增加精明教室後,學生們可以在更好的教學設備下學習,跟上時代步伐與科技接軌,學習新知識。
江際祺:獲友族家長信任
讓孩子接受中華文化熏陶
掌校已有3年的校長江際祺表示,該校辦學獲得友族家長信賴,踴躍將孩子送到育才學校就讀接受華文教育及中華文化熏陶,讓該校華巫裔學生自幼開始接觸交流,形成特殊的華巫文化大交融。
友族學生從一入學時對中文字的陌生,到畢業時以中文考獲佳績,並精通說、讀、寫,甚至掌握書法及瞭解中華文化和習俗,這些都是老師們耐心指導及栽培,還有學生努力學習所取得的成果。
江際祺說,該校董事長巫許木興由2008年擔任董事長至今,多年來與家教協會主席劉喜慶全心全意為發展學校付出努力。
“儘管面對學生人數不多的困境,但身為當地僅有一所華小,董事會一直保持無意合併學校的意願,勢必會努力維持學校發展,致力保留育才學校。”
巴力安尼港腳目前擁有約30戶居民,住有逾100人,居民多以務農為主,當地也免不了面對年輕人外流謀生的問題。
有鑑於此,董家協在努力維持發展學校的同時,也不斷努力找尋新生來源,近年來更吸引不少家長不辭勞苦將孩子送到這裡求學。
他表示,育才學校的表現和成績,是董家協理事、教師及家長共同努力所換來的豐碩成果。
注重學生課外活動
不少校際比賽表現出色
華小是華社的根,培育出許多學生的育才學校獲得校友回饋母校,以毗鄰油棕園“養校”,將油棕園收入作為學校發展用途,為學校未來發展打下穩定基礎。
雖是一所微小,育才學校從未忽略學生在學術以外的學習和發展,為學生提供靜態及動態的課外活動,包括學習書法、乒乓、西洋棋等,其中有不少項目也在全柔及校際比賽中有出色表現,獲得獎項。
此外,該校師生也經常參與鄰近學校如巴力務魯普樂學校舉辦的各項活動,如反毒運動及教師額外培訓運動等,十分積極和活躍融入社區和學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