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原是個淳樸平靜的新村,9年前因為國能欲在村內安裝高壓電纜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反對浪濤,村民憑著“萬折不撓”的精神,團結一致站起來抗爭到底,守護家園……
反對高壓電纜事件自2005年至今已經能邁入第九個年頭,儘管國能同意繞道,但村民的心仍感到不安,也不再輕易相信承諾。
然而,究竟國能何時才能給予村民正確答复與保證,當局的繞道路線也不明確。村民何時才能恢復以往平靜的日子,至今還是個未知數。
2008年2月,萬撓新村居民接獲通知,國能在新村附近興建高壓電纜,萬撓新村51戶人家需讓路搬遷,惟居民拒絕賠償與搬遷,開始了一波又一波的捍衛行動。
提起高壓電纜,就必定想到2010年的“三月圍村”,也讓全國人民深深體會“團結就是力量”這句話。
村長:村莊歷史比電源歷史悠久
反對搬遷、爭取繞道萬撓新村工委會主席兼萬撓新村村長吳亞九(57歲)認為,萬撓新村是在50年代形成,是“先有家,後有電”,當局應把村民的利益擺在前面。
他說,早期萬撓新村在還沒電流供應的時代,村民是在以電石(碳化鈣)或煤油電燈照亮,新村是在1965年才有電流供應,村莊的歷史比電源的歷史還悠久,不該被犧牲。
他認為,早期因為錫礦緣故未能如期把電纜遷移,但卻不能要村民承擔自己的失誤,徵用民宅不合理。
他是名土生土長的萬撓人,在爸爸留下來的祖屋尚未因增建高壓電纜被國能徵用前,他與一般的村民一樣過著簡單的生活。
反對高壓電纜是永遠鬥爭
國能一紙令下,為他與萬撓新村村民往後的路帶來了巨大的改變,為了守護父親留下的祖產,他不惜挺身而出,與廣大的村民拉起布條,捍衛家園。
“老家是塊有地契的房子,卻反要被徵用來建電纜,還要是建在新村範圍內,這將對大家的健康構成威脅,這不僅僅是捍衛祖屋的問題,而是這樣的要求不合理。”
經歷了無數次的和平請願後,他保衛家園的心更加堅定,再加上曾到許多地區分享,以及到政府部門提呈反對,令他的人生變得不一樣。
“國能當初硬要闖進萬撓新村,大家都擋了下來,如今雪州政府已不允許國能進入萬撓新村。”
他說,雪州政府欲和國能配合,提出國能把高壓電纜繞道至九頭山的建議,惟遭國能拒絕。
村民社團組織“圍村”
阻國能入新村拆屋
大事件:2010年3月,國能發出通知信給受影響的屋主,並指將在17日展開拆屋行動,與巡邏隊,將在3月16日晚上至17日進行全天候的巡邏工作。
逾千名村民、非政府組織與社團代表將在當天上演“3月圍村”阻止國能進入新村,堅決捍衛家園。
為阻止國能入村拆屋築建高壓電纜,萬撓新村逾千名村民和公眾今3月17日聚集在三育華小的新村入口處靜坐“戒備”,他們頭綁紅絲帶、手持大字報和布條,試圖以肉身作盾,迎戰隨時可能入村拆屋的巨型羅里和鏟泥機。
工業發展入萬撓新村
帶來繁榮導致污染
萬撓新村原是個淳樸的新村,工業發展帶來了經濟的繁榮,卻也為環境帶來了污染,以致影響市民的健康。
這裡的村民原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不同的是,高壓電纜事件教會了他們很多事,卻喚起了他們的意識與捍衛本身的權益。
與其他的新村一樣,英殖民政府在1948年頒佈緊急狀態,1951年把大批散居在郊區如瓜拉加冷、雙溪朱、16英哩等地華裔搬遷至距離萬撓大街2公里外,47.5英畝的地段上闢建成萬撓新村,以斷絕村民與馬共聯繫。
村民在戒嚴期間以採錫和割膠為生,也有人種菜養豬,直到70年代,錫礦與橡膠業盛極而衰,80年代中以後,萬撓邁向工商業化發展,為村民提供可就業機會,部份村民則是以建築業為生,雖然收入不高,但是村民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
萬撓新村在建村初期有約1千560人,惟在1954年卻減至486人了;不過70年代人口不斷增加,頂峰期的村民人數多達逾6千人。隨著萬撓四周的屋業蓬勃發展後,再加上家庭人口增加,許多子女都遷到附近居住,如今村內約有500戶人家。
三育華小唯一小學
萬撓新村內有一所華小——三育華小,1917年創建於萬撓密梳街(J a l a nMaxwell)。1951年遷入新村,學生人數多達逾3千人。
萬撓新村經歷了無數的萬撓走過滄桑,迎接了光明,衷心希望這場人民的鬥爭最後能取得勝利,還給村民一個平靜的家園。
環境污染問題嚴重
溫漢明(40歲,村委)
“除了高壓電纜事件外,我們面對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不分晝夜被四周工廠排放的廢氣與石灰等影響,威脅村民的健康。
令我們感到遺憾的是,儘管曾投訴無數次,卻無法獲得有關當局的關注,市民希望政府能採取積極的行動,把發出對人體有害氣味的工廠搬遷至遠離住宅區的地方,以免讓市民的健康陷入危機。”
90年代著名的一號公路
葉雄(村委會財政)
“萬撓開埠至今已有逾百年的歷史,在90年代之前,南北大道尚未在萬撓增設路口,這裡是著名的一號公路,所有南下北上的車輛都會經過這裡。
隨著南北大道開放後,再加上屋業與工業發展蓬勃,萬撓的人口也劇增,車流量也相應增加,惟基於缺乏人行道或人行天橋設備,以致村民過馬路時的安全受到威脅,同時也常發生車禍意外事故。
這是條繁忙的街道,經過投訴後,公共工程局僅在該路段畫上減速黃線,以及可供路人和摩哆車行駛的行人天橋,以減低車禍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