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生活誌 - 城鄉記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72

【今非昔比】開埠前美國人開採錫礦‧加影走過百年歲月

$
0
0

加影開埠至今已有百年歷史,是個百年城鎮。走在加影大街上,迎面而來就是保存至今,加影幾代人都熟悉的老建築物。

位於烏魯冷岳縣的加影市區,早期只有三條半街,卻有許多政府部門如縣署、警局、工務局、稅務局與電訊局,還有郵政局、醫院、學校與商業中心等,是雪州南部重要的商業與行政中心。

最早落地生根疑是福建人

在加影開埠之前,大約在1840年代後期,在雙溪登卡(Sungai Tangkas)18英里流古路發現了錫礦,美國人在郊區開闢礦場。當時,礦工多半來自森美蘭州惠州人,惟相信最早在加影落地生根的是福建人。

在1880年,原屬於雙溪烏戎土邦的流古和加影被納入雪州。英國種植集團如英吉肯納(Inch Kenneth)和威斯(West Country)園丘,於1890年代在流古一帶大量種植咖啡和橡膠,當時礦業和種植業的蓬勃發展,刺激了加影成為街市的地位。

英殖民時代展開鋪路工程

1889年,英殖民政府為了方便錫礦與橡膠園產品運輸工作,開始在展開鋪路工程,以銜接加影與吉隆坡。鐵道局也在1890年在加影興建銜接至芙蓉的鐵道,並在加影設立火車站,使加影在當時就擁有完善的交通系統。

享“中馬文化城”美譽
19世紀末就有警察局

19世紀末,錫礦的價錢滑落,橡膠的需求量增長。這時流古路18英里處的老加影已有很多人聚居。為了維持當地的治安,還興建了一座警察局。

華僑學校已停辦

當時,加影享有“中馬文化城”的美譽,當地是少有擁有中小學至大專教育的社區。

根據資料記載,加影在1909年已創有兩所華文學校,即育華學校前身文化學校與華僑學校,惟華僑學校已在1948年緊急法令時期停辦。

加影在戰二戰前擁有有三所中學,包括育華中學和華僑中學。另一所則是高級中學,許多外地人都前來求學。隨著華教機構董教總教育中心與新紀元學院在加影設立,成為其中一個重要的地標。

地名由來有3說法

關於加影地名的由來的說法有很多種,據歷史資料記載,加影是“Kajang”的中文音譯,是指由棕櫚類野生板藍(Nipah)葉或竹的編織品,可編織成亞答之類的植物,用以遮陽或避雨。

其中一個地名的說法是,當時蘇丹莫哈末德(Sultan Mohamed Ibni-Alma Hum Sultan Ibrahim)從印尼的廖內帶回一名隨從督裡利(Tok Lili),協助開墾當時還是沼澤的加影。他們看見兩岸到處都長著上述棕櫚樹“Kajang”,因此將該地區命名為“Kajang”。這個地點就是現今加影流古路18英里處的雙溪登卡,也是現今加影的發源地,被稱之為“老加影”。

另一個地名說法是,當時加影是個盛產稻米和錫米的地區,稻米等土產收割完畢後,就由牛車運載到吉隆坡銷售,然後當地居民再買一些日常用品回來。牛車的頂蓋就是用加影葉編織的亞答製作的。

每當牛車快抵達村莊時,當地居民遠遠望見了車頂的頂蓋,就會高喊“加影!加影!”因此便把地名改為“加影”,並沿用至今。

沙爹聞名遐邇
辣湯後來居上

提起加影,除了聞名遐邇的沙爹外,不得不提道地美食——辣湯開山鼻祖蕭家辣湯。

現年50歲的蕭家辣湯餐館創辦人蕭國桂是土生土長的錫米山人,而辣湯早在70年代,祖父從事割膠行業時就已盛行。

蕭爺爺熬湯暖胃才開工

早期家家戶戶以養豬種菜為主,小時候祖父就把豬肉、內臟和蔬菜,再加入幾片姜和胡椒粉熬成薑湯,一般清晨要到膠園割膠前,都會盛一碗薑湯喝了暖胃後才開工。

他在1984年開檔賣肉骨茶,某日肉骨茶賣完後,一名顧客就要求用剩下的豬肉煮道湯,而他就為顧客煮了薑湯,不過就以胡椒粒取代了胡椒粉,加強了辣味,形成了今日的辣湯,而該道湯還深受顧客好評。

受好評把祖傳食譜發揚光大

蕭國桂憑著堅毅的信念堅守這份事業,2000年也基於機緣巧合下獲得媒體廣泛報導,把這個祖傳的食譜和加影的道地美食發揚光大。

“時至今日的加影已不可同日而語,基本設施也獲提昇,工業與屋業蓬勃發展,唯一不變的是這裡的人情味與家鄉味。”

文:章菁燕
圖:譚湘璇
編輯:譚英倫



加影大事件

1971年大水災:從1970年年底開始,大雨連綿不斷,加影免打磷街旁的呀吃河河水高漲,1971年元旦爆發全國大水災,加影也不例外。

整個加影和附近的新村都被浸在水中,當中以仙水巷情況最為嚴重,當地的房子被洪水淹至屋頂。

來往加影和錫米山的道路也被河水,而來往南北的鐵橋和鐵軌也被洪水沖歪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72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