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原是個寂寂無名的小鎮,卻因為佛光山東禪寺聲名大噪,成為雪州境內乃至全國聞名遐邇的宗教旅遊勝地,她就是仁嘉隆。
開埠迄今已有逾百年歷史的仁嘉隆,隨著佛光山東禪寺而廣為人知,每年吸引上百萬人次前往。雖然成為旅遊景點,但難能可貴的是,當地的民風淳樸、村民熱情好客,展現了最樸實的美麗。
東禪寺原是榴槤園
以“東禪佛教學院”為發展重心的佛光山東禪寺是馬來西亞佛光山的總本山。這裡原是榴槤園,佔地24英畝,80年代獲郭建鳳女士發心捐贈祖產,並在1989年由星雲大師親臨主持動土後,1994年展開建築工程,1996年4月宏偉的寺院正式啟用。
東禪寺的主要建築物分為大雄寶殿、修持中心、佛光緣美術館、五官觀堂及東禪寺佛教學院。每年的春節都會舉辦大型活動供大眾參與,平安燈會暨花藝展,吸引上百萬人前來欣賞別出心裁及創意的燈會與花藝。
擁數十個大小廟宇
仁嘉隆可謂是個地靈人傑,環境清幽的好地方,除了聞名的佛光山東禪寺,當地有數十個大小規模的廟宇,每當神明誕辰、盂蘭勝會、年初九天公誕時,以華人為主的仁嘉隆更是熱鬧無比。
以福建人為主的仁嘉隆新村是英殖民時代的“遺產”之一,50年代時,散居在四周的華裔被驅趕集中在鐵絲網裡的村莊生活,村民唯有以務農、割膠及採摘咖啡為生,日子過得艱辛不已。
時值英殖民政府大事種植橡膠。14英哩居民,也分配土地,開發了大片膠園,而後又開闢了椰園和咖啡園。
全馬有名低地茶園
1929年,英國寶樂茶(Boh Tea Plantation),在15哩的紫丁山(Bukit Cheeding)開闢茶園,當地人把佔地210英畝的茶園稱為“茶山”,而且設廠產茶,是全馬有名的低地茶園。
二戰前後,橡膠、椰子、咖啡、茶,成了仁嘉隆4大主產,足顯此地農產資源之豐盛,部份則以經商、種菜、養豬和開芭為生。
70年代,橡膠價格暴跌,棕櫚價格飆升的年代,村民紛紛把橡膠砍伐,改種棕櫚樹,不僅改變了社會的經濟面貌,村民的財富也隨著增加,同時也改變了整個家庭的命運,棕櫚也取代了橡膠、咖啡和椰子,成為仁嘉隆首要農產。
80年代全球經濟低迷,村民的收入也受到影響,村裡的士氣一度處於低迷,直到90年代國際棕油價格大起,仁嘉隆也時來運轉,旺盛至今。
村長是土生土長仁嘉隆人
57歲的仁嘉隆新村村長陳貞興是土生土長的仁嘉隆人,祖屋在移民初期是由家人到附近的山區砍木建屋,屋子是全木板,屋簷則用亞答蓋成,再用樹皮做成牆壁間隔,父親在1963年花了6千令吉把木屋翻建成3呎磚。
他說,新村在70年年代才有電流供應,那個年頭新村人個個的生活都非常清苦,由於深感自己非唸書的料子,在中學就到外打工,當過捧餐與電工,二十幾歲就與友人合夥,重回老家仁嘉隆創業。
屋價一直看漲
“以前仁嘉隆的房地產價格不高,近年來翻倍暴漲,而附近地區也房屋發展蓬勃發展,除了本地人外,也有不少外地如蒲種地區的人士到仁嘉隆置業,而屋價還一直看漲。”
他說,仁嘉隆與吉隆坡國際機場距離不遠,再加上巴生河流域南部大道(SKVE)啟用後,縮短了仁嘉隆與吉隆坡、蒲種、布城等地的距離,刺激了當地的屋業需求。
他不諱言,佛光山東禪寺的落實確實打響了仁嘉隆新村的名聲,飲食業者更是如雨後春筍林立。
吳瑞貴(72歲):東禪寺讓村子熱鬧無比
“1950年,仁嘉隆新村僅有3輛汽車,大部份的村民都是步行,家中有腳車也算過得去,鄰居之間就和睦共處。
我在直落彭利瑪出世,家裡當時以務農與採咖啡為生,住在橡膠園內,直到移民時代才遷至仁嘉隆新村居住。
仁嘉隆早期的發展比其他地方落後,70至80年代才開始發展花園住宅區,近幾年來多個地方被開發,成為了一個城鎮。
以前很多人都不知道仁嘉隆這地方,惟提起佛光山東禪寺,大家就有印象了,國人對東禪寺並不陌生。
無可否認,佛光山東禪寺的確讓村子熱鬧無比,帶動了旅遊業的發展,惟對地方與社區的發展絲毫沒半點影響。”
陳三和(74歲):製紅龜糕無人繼承
“華人農曆新年時,新村的新年氣氛都非常濃厚,尤其是年初九天公誕時更是熱鬧萬分,許多在外地工作的遊子都會回到家鄉慶祝。
父親製做的紅龜糕,早在幾十年前就打響名堂,也是村內歷史最早期現做現賣紅龜糕的人,尤其是每年天公誕時的訂單更是非常多。
我在小時候就向爸爸拜師學習,一做就是60年了,惟卻面對無人繼承的窘境,因此僅憑自己的能力製做限量的紅龜糕給提早預訂的顧客。”
陳泗在(81歲):發展一日千里
“我在吉隆坡孟加蘭(怡保路一帶)出世,約9歲時父母因椰園遷至直落,後來因為緊急狀態時期被遷至仁嘉隆新村,定居至今。
仁嘉隆近年來的發展可謂是一日千里,新村四周不斷有新的屋業發展,整個環境也與從前大不同。”
林友川(72歲):拜天公村裡最熱鬧
“我在直落彭利瑪出世,當時父母以採咖啡為生,如今種植咖啡業已逐漸被棕櫚取代。
雖然仁嘉隆與吉隆坡有段距離,但距離巴生並不遠。因此這裡的孩子大部份都是到巴生區的獨中唸書,畢業後留在巴生或是到吉隆坡工作,也有部份留在家鄉發展。隨著大道啟用後,部份年輕人每日來回工作地點,減緩了人口老化問題。
年初九天公誕時,新村格外熱鬧,除了福建人外,其他籍貫如潮州與客家籍的村民也都有拜天公,讓村裡熱鬧不已。”
文:章菁燕
圖:何正聖
(部分圖片來自仁嘉隆華小於1997年出版的
《仁小大禮堂暨6間課室完成及開幕禮特刊》)
編輯:譚英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