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於雪州東部的烏魯音,雖在66年前經歷了一場悲痛的峇冬加里英軍大屠殺血案,但過去數十年經過歲月的洗滌,從僅有幾十戶人家的荒蕪山芭到今日的樸素小鎮,錫礦的貢獻功不可沒。
烏魯音早期的居民從事橡膠種植、開採錫礦、油棕種植及到今天的菜園種植,皆見證烏魯音在這數十年期間的發展及變化。
陳觀添:早期名字為“雞公山”
烏魯音聯邦新村發展暨治安委員會村長陳觀添說,根據當地老前輩敘述,烏魯音早期的名字為“雞公山”(Batu Ayam)。由於烏魯音有一座山的形狀與公雞的頭相似而得其名。
烏魯音開埠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地方亦有新舊之分。舊地為烏魯音南馬,新鄉則稱為烏魯音峇魯。英殖民政府於緊急狀態時期,約1950年時,為杜絕馬共向外求援及以便管制,因此將烏魯音及郊外一帶的村民集中在一起。
集中村民避免接近馬共
“在還未進入緊急狀態前,我們的住家是位於雞公山山下。不過,英軍在1948年欲杜絕藏身於雞公山的馬共分子,採用大砲及飛機往公雞山發射。”
他說,英軍為方便管制村民及不讓村民接近馬共,將村民集中在一起,形成今日的葛尼村。村民當時必須在清晨6時出門,下午4時回到家中。
黃利興:60年代錫礦業興旺
烏魯音老村民黃利興(76歲)說,烏魯音的錫米產量高,在採錫礦初期,烏魯音共有兩條屬於澳洲政府的鐵船,用於挖掘錫礦之途。
“自從有了鐵船及錫米,許多外地的居民來到烏魯音工作,並在此落地生根,烏魯音也因此漸漸興旺,從一個無人問津的山芭,在1960年代成為小鎮。”
他說,在採錫礦初期,採礦工人用人力開工,後改至利用皮帶運送至金山溝取代。烏魯音的錫礦業在1960年代非常興旺。較後隨著錫礦業沒落後,烏魯音則以伐木聞名,直到今日的蔬菜種植及小型工廠。
陳觀添表示,烏魯音的蔬菜種植是較為大型的平原菜園,居民利用早前採礦留下的廢礦湖及沙地,發展成蔬菜種植。
他說,目前雪州各地巴剎的40%蔬菜是由烏魯音供應。
屬三角洲可通隆彭霹
開闢往隆道路帶動發展
陳觀添表示,烏魯音以福建人佔多數,約有60%,其餘為廣東人及廣西人。烏魯音早期僅分為烏魯音南馬及烏魯音峇魯新村,直到近10年來才陸續出現花園區,包括金龍花園、加雷花園(Taman Kaloi)及迪沙花園。
“烏魯音屬於三角洲,可通吉隆坡、彭亨及霹靂三州。在馬共還未瓦解時,烏魯音屬於黑區,並沒有道路直通吉隆坡及雲頂,必須經過萬撓才能到達吉隆坡。”
開闢雲頂路增就業機會
他說,政府較後於1971至1972年之間開闢雲頂路,讓與著名旅遊勝地雲頂高原為鄰的烏魯音峇魯新村及附近的村民,可到該處尋找就業機會及娛樂。
“政府隨後開闢烏魯音通往吉隆坡的道路,路經雙溪杜亞,非常方便。這也使這個原本寂靜的小鎮開始起了變化,同時也對當地的發展帶來巨大的衝擊。”
他補充,加上4、5年前,電動火車在與烏魯音毗鄰的峇冬加里設立電動火車站後,為居民提供公共交通服務,帶動該區經濟發展。
“無論如何,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當時許多屋業發展投資及工程都遭擱置,無形中對烏魯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他感嘆,如果當時的屋業發展成功進行的話,相信烏魯音今日的發展會更好。
祝融4訪烏魯音峇魯大街
陳觀添透露,烏魯音峇魯大街曾4度遭祝融光顧,大部份業主在事後也在原地重建,也因此可見大街的建築出現新舊不一的情況。
“大約1年前,於1941年期間興建的巴剎也發生火災,吞噬歷史悠久的巴剎。但截至目前為止,政府仍未重建巴剎,小販只好在露天巴剎售賣物品。”
有鑑於此,他及該區居民希望政府能儘快重建該巴剎。
烏魯音鹵面家喻戶曉
陳觀添表示,烏魯音南馬也是烏魯音鹵面的發源地,當地幾乎每一間茶餐室或餐館都有烹煮鹵面。
他解釋,烏魯音鹵面採用新鮮的粗麵條及加入醋作為調配,其獨特的味道成了家喻戶曉的食物,同時也在各地大放異彩。
紀念首位欽差大臣
新村華小以葛尼命名
陳觀添說,除了葛尼新村以英殖民政府首個到烏魯音的欽差大臣亨利葛尼爵士作為命名外,當地成立於1943年的首所華小,即愛同學校也在英殖民時期改名為葛尼華小,以作紀念。
【亨利葛尼爵士在英殖民時期首名到烏魯音的英國駐馬來亞欽差大臣,位於烏魯音的葛尼新村及葛尼華小以“葛尼”命名以紀念他。】
“儘管葛尼華小曾停學一段時間,但葛尼華小的名字則保留至今。”
文:鍾可婷
攝影:林泓川、部分照片由郭義民律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