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非昔比】群山環繞地段充墓園發展‧士毛月寸土變黃金地
士毛月,這個擁有“小金山”之稱的彈丸小鎮是個被群山環繞的好地方,這個百年老鎮早期以大幅的園地聞名,隨著屋業蓬勃發展後,以及部份地段被充作私人墓園後,這裡的地價暴漲,這裡每寸地變成了黃金地。這裡不僅是生人住的房子昂貴外,就連往生後長眠處的價格同樣高昂,成了名副其實的“小金山”。開埠於19世紀的士毛月,為雪州其中一個歷史悠久的城鎮。華民在1910年已擁有1千公頃的農耕地,到1925年倍增至4千公頃,二戰...
View Article【今非昔比】小園主不再安居樂業‧機場建成沙叻人口銳減
1990年之前,雪邦沙叻大部份的村民都是小園主,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安居樂業的生活。好景不常,政府為了應付梳邦機場日益增加的客流量,圈定了雪州南部的雪邦農業地以興建嶄新的吉隆坡國際機場。新機場的落成雖然實現了“把世界帶到馬來西亞,把馬來西亞帶往世界”的目標,卻犧牲了沙叻80%的小園主,以及逾1千英畝的膠園與棕櫚園。無奈把土地變賣為了興建吉隆坡國際機場和雪邦賽車場,政府徵購了沙叻村民擁有的大片...
View Article【今非昔比】錫米價暴跌無人開採‧錫米山橡膠業帶動繁榮
這裡蘊藏著大量的錫米,故此在19世紀初就吸引了大批華人到這裡採礦,這裡昌盛繁榮,隨著錫米價格暴跌,埋藏在地下的錫米也無人理會。位於加影的錫米山新村因錫米聞名,也因錫米而得名。加影早在1807年已經開埠,而錫米山卻是在1870年代才有華人錫米山採礦。19世紀末,橡膠業的興起,進一步帶動錫米山的繁榮,大部份的村民都是以割膠與採礦為生。著名的肯德斯利兄弟在1894年開闢了Inch...
View Article【今非昔比】萬津‧不被戰亂時代打敗
她走過戰亂動盪的時局,也走過荒誕不安的時代。在經歷了嚴峻考驗後,展現堅定不屈,乘風破浪的精神面貌。有“萬人問津”之稱的萬津在19世紀因蘇丹在蛤山建皇宮而備受矚目。然而,在這個以巫裔居多的土地上,華裔先賢也對這個家園有不少貢獻。陳文傑:日本佔領時代每一天都活在恐慌中現年86歲的陳文傑,在距離萬津市區不遠的萬津干宗達臘(Kanchong...
View Article怡保‧二奶巷默等發展
散發古舊南洋風情的怡保舊街場,近年來出現了不少懷舊咖啡館、餐廳和民宿,揉合古典和現代格式,呈現出優雅時尚的迷人風貌。但城市的發展腳步,似乎走不進那車子也進不了的窄小巷子,使這條如隱身城市的“二奶巷”,始終如等不到情郎歸來的小妾,繼續獨守孤寂……已有百年歷史的“二奶巷”,走過錫礦時代的輝煌,隨著錫業沒落逐漸回歸平靜的生活,但敵不過歲月的無情摧殘。業主盼出租給文化行業二奶巷英殖民時代留下的樓房,曾於20...
View Article馬登‧紅樹林 海產業的瑰寶
馬登紅樹林,是馬來西亞半島面積最大的紅樹林,裡頭有著豐富的養分,用以滋養為數龐大的生命,它是海產養殖業的瑰寶。生態保育推廣工作者吳詠駩從台灣回來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加入濕地國際馬來西亞擔任環保組織計劃助理,當時,他在瓜拉牛拉(Kuala...
View Article太平‧人與建築 歷史對話
每一片土地,都用老建築、老行業訴說著它的故事。這些建築,以及住在建築裡的人和他們正做著的老行業,生動的描繪著這片土地的歷史……太平巴剎建於1884年,分成5座不同時期興建的建築物,從明律開始依序為魚市場、水果市場(共用一棟)、豬肉市場(增建),跨過古打律後為熟食市場(俗稱Siang Malam,增建)、批發菜市場及牛羊肉市場(共用一棟),以及鄰近戲院街的馬來市場(Pasar...
View Article呀吃‧屹立不倒(上篇)
因遷村而凝聚興旺,卻同樣因遷村而分離沒落,呀吃就像被刮開的竹片,歷經140年的重重艱苦及災難,卻依然屹立不倒,就如昔日該地盛產的香骨一般,燃點了每個呀吃人的心。呀吃,是雪州烏魯冷岳縣的一個小鎮,距離繁華的吉隆坡市中心僅短短的14英哩路程,後者如今已是發展過熱的大都市,但前者則保留著淳樸的新村氣息,孕育著一代又一代的呀吃人。擁豐富森林資源呀吃環繞著山區,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如木桐、竹子、錫礦等,早期的呀...
View Article十八丁‧透過感官 聆聽土地的歷史
文化田野工作者李永球,是今次活動的主講人之一。他在中學時期,經常在父親的面檔幫手,那裡聚集著許多老人家在喝茶,這些老人家聊天時,都會談到太平的歷史。當時,從老人家口中傳來的歷史,是他在課本上或報章沒有看過的。這些口述歷史深深的吸引住他,引發他從這片土地去挖掘書寫人類與土地情感的故事。從中學開始,他就從墓碑尋找人與土地的故事。畢業後,他到外頭工作了一段時間再回到父親的面檔,自此在太平從事田野調查,主要...
View Article舊事件照人心‧森州半世紀風雨路
往事只能回味,對許多芙蓉人而言,森美蘭州在風起雲湧的大時代,和其他地區一般,都發生過許多大大小小的事跡,有的是參與者,而更多的是時代與事件的見證者,這些事跡都成了大多數人的集體回憶。《花城》社區報整理了一些仍保存下來的珍貴歷史照片,有一些則是熱心讀者和民眾提供,藉此讓大家從泛黃的舊照片中,回顧往事,重拾彼此共同的記憶。立百病毒疫區如死城1998年10月至1999年5月,短短7個月間,來歷不明的立百病...
View Article壟尾砲台山‧馬共歷史背景濃濃
馬共在檳島重要戰略基地砲台山四通八達壟尾炮台山也稱為衡山,令人錯覺是金庸武俠世界衡山派盤據的山地。這裡是馬來亞共產黨於1945至1955年之間,在檳島的重要戰略基地。馬共力量消失後,英殖民地政府昔日為了剿共而把森林砍伐一空的炮台山,變成今日檳島最大的花園兼菜園,專門出產供宗教信仰拜祭與除穢用途的大麗花和玫瑰,即俗稱的“散花”,也出產蔬菜和水果。它位於檳島山脈中心地帶,4座小山丘環繞成一座高原盆地,平...
View Article怡保‧追憶錫都蛻變
錫米打造怡保成為舉世聞名的“錫都”,它當年的繁華景象,是老一輩人津津樂道的故事,每每提起,大家都樂此不疲,滔滔不絕。到底怡保當年有多繁榮呢?就讓我們通過黑白舊照片,一窺當年怡保由一個小村莊發展成為大城市的繁華盛況。最早開闢舊街場怡保開埠的歷史,可追溯到1888年;而舊街場就是怡保最早開闢的市區。百多年前的怡保舊街場,華工開始湧入,也是許多白手興家的華僑聚集和流連之地,形成當時著名的“唐人街”。189...
View Article烏魯音‧昔日礦場耕出菜園
坐落於雪州東部的烏魯音,雖在66年前經歷了一場悲痛的峇冬加里英軍大屠殺血案,但過去數十年經過歲月的洗滌,從僅有幾十戶人家的荒蕪山芭到今日的樸素小鎮,錫礦的貢獻功不可沒。烏魯音早期的居民從事橡膠種植、開採錫礦、油棕種植及到今天的菜園種植,皆見證烏魯音在這數十年期間的發展及變化。陳觀添:早期名字為“雞公山”烏魯音聯邦新村發展暨治安委員會村長陳觀添說,根據當地老前輩敘述,烏魯音早期的名字為“雞公山”(Ba...
View ArticleTT5號鐵船細說錫史
國內僅存的采錫鐵船“丹絨督亞冷5號”(TT5鐵船),走過旺盛至沒落的錫業歲月後,如今船身斑駁,孤寂地屹立在距離霹靂州貞德隆新村1.5公里的廢礦湖上,仿佛向參觀的遊客,悠悠訴說錫業的歷史。1992年退役TT5轉贈霹州1938年,這艘T T5鐵船由英國公司F.W.Payne &...
View Article知知港開埠先賢‧蕭官姐照片曝光
史料工作者、民間團體乃至後裔皆遍尋不獲的知知港開埠先賢蕭官姐真人照片,在文史研究工作者一次無意翻閱下赫然發現,如獲至寶,消息傳開後,在知知港引起轟動!根據知知港老一輩人反映,蕭官姐是知知港開埠先賢,也是錫礦實業家與慈善家,更是知知港天主教會創辦人,天主教堂興建者,他的照片曝光,也為歷史增添新一頁。芙蓉文史研究工作者陳嵩傑日前獲得一名華團領袖贈給《客家總會十週年紀念特刊》復刻版,隨即著手翻閱下,意外發...
View Article亞依淡‧陶瓷之鄉拒沉睡
“陶瓷之鄉”亞依淡新村位於柔佛州南北交通要道的交匯點,以價廉物美的陶瓷品聞名於世,並靠著過路客雲集購物用餐,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也被喻為“不曾沉睡的小城”。距離峇株巴轄約32公里的亞依淡具備了盛產陶製品的先天條件,因為這個地區盛產的高凝土是製造陶瓷的主要原料,無論是陶制庭園裝飾、家居擺設、廚房用具、人造花卉或紀念品,這裡都應有盡有,而且在激烈競爭下保持偏低的价格。亞依淡擁有數家陶瓷工廠,除了提供高...
View Article回望江沙百年風情
時光荏苒,物換星移,走過100年後,江沙街上的上世紀建築物,還有哪些跟隨歲月步伐保留至今?東京大學亞非語言和文化研究院教授水島司,1990年時期曾到來江沙作歷史考察。他走訪怡保礦物與土地局及江沙土地局等政府機構,繪出1914年即江沙街上原有建築物和早期英殖民地發出的地契,研究成果珍貴。根據水島司的實地考察,江沙超過百年的建築物,包括了江沙馬來學院、克利福國中前身“英文政府學校”、依德利斯俱樂部、江沙...
View Article雙溪威新村‧地理位置卓越,速城市化
雙溪威新村是其中一個被城市化的新村,該新村的轉變對於村民來說是一個很矛盾的現象,既要發展又要保留新村的原貌,看起來似乎並不容易,當魚與熊掌不能兼得時,且被社會發展的大齒輪逼近時,難道放棄家園就是他們的唯一選擇?以前的雙溪威新村不遠處有一片荒地,村民大都靠這片土地耕種蔬菜、養豬等,尋找三餐溫飽。除了務農,也有一小部份居民開始從商。70年代初,新村才開始展開發展步伐,興建現代化的建築物、工廠、道路及其他...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