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永平約8公里的南利新村,是一個名副其實、從無到有的“新村”。這裡原本是一片荒蕪的小叢林,當時英政府聘請工人來到這裡披荊斬棘,只花了3個多月時間,便將新村建立起來。
1950年,政府把附近樹膠園的所有居民由軍警強制遷入這個全新的新村,以斷絕馬共的糧食供應。
當年南利新村是全國馬共黑區之一,村內有來自98戶人家的千餘名村民,以福州人居多,村民們都必須自行建房造路。
當年新村入口處駐紮了一個軍營,有百多名巫裔軍警及斐濟籍雇傭兵駐守,而且在夜間還有照明燈光,以防止馬共成員潛入。
【當年南利新村入口處駐紮一個軍營,有百多名巫裔軍警及斐濟籍雇傭兵駐守,但如今已成為了休閒場所。】
到了1958年,南利新村從“黑區”變為“白區”後,村民都可以自由搬回各自的園地居住,但多數村民都住慣了新村,所以皆願意留在村內過著守望相助的群體生活。
後來,這個新村的人口從百餘戶減少到少過50戶,英殖民政府原本計劃將南利新村遷移到永平以合併成一村,但在村民極力要求下,才將南利新村保留至今。
劉用德:喬裝膠工
馬共殺警震驚全村
50年代初的南利新村雖然守衛森嚴,但也曾遭一名馬共分子潛入村內,後來這名馬共分子喬裝成割膠工人,準備混在人群中通過閘門離開新村時卻遭警員發現,當場拔鎗擊斃警員後逃之夭夭,震驚了整個新村。
南利華小第二屆畢業生劉用德(76歲)回憶此事時說,當時全村人都感到非常害怕,警員也將新村閘門關閉了一整天,不准村民出外到膠園工作。
“當年許多村民都是來自拉美士路一帶,我父親原本是住在園丘內從事割樹膠工作,後來才帶著年僅12歲的我搬遷至這個新村。”
他透露,當年南利新村、永平新村及新港新村一帶,都是全國著名的馬共黑區,住在這一帶的華裔都可自由選擇要搬遷到哪一個鄰近的新村。
“當年很多本地華裔原本都是抗日軍,但卻分為國民黨派及共產黨派,後來共產黨派的抗日軍都走入森林加入了馬共。”
為了防止新村村民接濟這些馬共親友,南利新村圍起了鐵絲網,而且只有一個出口閘門,村民進出都必須搜身檢查,夜間也實行宵禁。
他說,當年新村入口24小時都有警員駐守檢查,村民只能夠在早上6時至下午4時之間離開新村出外工作,並須攜帶青色的工作准證及說明工作地點。
劉用德透露,當時一般上村民都很遵守條例,但也有人依然暗中接濟馬共,一些村民常常將消毒藥等藥物及饅頭食品放入養豬的飼料底下,然後偷偷帶出新村交給馬共成員。
他說,村民的這種做法起初時都順利過關,但後來卻有人被守衛識破,而當場遭到扣留監禁。
陳芳桂:無法阻接濟馬共
逼村民吃“大鍋飯”
南利華小董事長陳芳桂表示,南利新村內原本實行糧油卡制度,根據每家有多少成員來分配米糧,但後來當局發現無法阻止村民接濟馬共,才採取“大鍋飯”制度。
所謂的大鍋飯,就是由村民負責用大鍋烹煮全村人的食物,並由當時的村委會委員負責分配食物,讓村民排隊領取大鍋飯後帶回家用餐,因此村民都不准存有白米。
他說,早期新村內有4家雜貨店及3家咖啡店,還有養豬場、烘焙廠及豆腐廠,但現在只剩下2家雜貨店及1家咖啡店。
70年代膠園處處
村民勤奮貧變富
南利新村的名字是源自附近的南利樹膠園(後改稱南益樹膠園),在70年代當地遍佈樹膠園,曾在樹膠業蓬勃時期風光一時,村內幾乎清一色都是割膠為生的樹膠園主。
當地村民刻苦耐勞,一些人甚至擁有逾百英畝的樹膠園,後來漸漸擺脫了貧困,生活越來越富裕,許多人家也有能力購買汽車、摩哆車及收音機等奢侈品。
直到80年代,村內才有人開始種植油棕,但目前超過70%的務農村民都已種植油棕了。
年輕人多往新隆工作
巫程豪土生土長
南利新村在高峰期曾有逾千村民,但目前只剩下來自百多戶的約500名村民,其中只有近300人還住在村內。
目前村內的年輕人多數都在新加坡及吉隆坡工作,只有過年時才會回鄉。
其中,柔佛州議會反對黨領袖兼士姑來區州議員巫程豪,便是在南利新村出生的南利人。
村民參與種菜養雞
很早就批發雞蛋
南利新村的甘榜雞蛋遠近聞名,長期銷售至峇縣各地及鄰近各縣,可說是當地著名的特產。
不少南利村民都參與種菜及養雞業,當地業者很早便進行甘榜雞蛋的批發生意,並在本地建立了知名度。
這個新村擁有一個民眾會堂,命名為“馬來西亞聖約翰救傷機構柔佛州中區南利訓練中心”,成為村民舉辦活動的場所,此外也有福德廟、南利佛學會及基督教長老會南利宣道所。
【福德廟。】
【基督教長老會南利宣道所。】
半世紀靠水井至1996年
獲水供最後新村
南利新村直到1996年才獲得水供,是全柔最後一個獲得水供的新村,村民半個世紀以來都是依賴公共水井作為水源,村內甚至還出現一種“代打井”的特殊工作。
【南利新村直到1996年才獲得水供,村民半個世紀以來都是依賴公共水井作為水源。】
當時就有2名村民靠著代人打井水維生,專門為他人提供井水以換取酬勞,直到新村獲得水供後,這個特殊工作也隨著消失了。
馬華南利支會主席陳必胥表示,以前當地一般村民常常要大排長龍在4口公共水井等待取水,有時甚至要等到半夜,若遇上旱季時,便要等待水務公司前來派水。
此外,也有一些村民在住家旁設置飲用水井及設有沖涼房的洗澡水井,而且這些水井依然保留至今,並增設了自動抽水機,當水供中斷時,便可用來應急,將井水抽入屋內使用。
此外,南利新村過去也只獲得有限量電流供應,直到1990年才獲得全天的電流供應。
南利華小向外招生
十餘年來免費載送
【南利華小。】
【南利華小擁有約5英畝的校地,其中一半的面積是草場;左起陳芳桂、雷以來及陳必胥。】
南利華小董家協近十餘年來通過免費學生巴士載送計劃,吸引外區學生到該校就讀,目前該校94名學生之中,只有30人是本地學生,其他都是來自永平等鄰近地區。
【南利華小董家協近十餘年來通過免費學生巴士載送計劃,吸引外區學生到該校就讀。】
南利新村村長兼南利華小家協主席雷以來透露,目前該校包括校長張亞南在內共有12名教師,並採取小班制教學,以提昇教學效果。
他說,該校董家協擔心學校淪為微型華小,從2000年開始便向外區招生,並安排一輛客貨車載送學生。
“為了學生安全及吸引更多學生報讀,本校從2007年起改用可容納45人的巴士載送學生,2年後又換成另一輛可容納60人的冷氣巴士。”
家長樂捐補貼費用
他表示,該校安排免費巴士載送學生,只是讓家長以自由樂捐的方式補貼費用,以減輕家長的負擔。
“學生巴士每年的開銷高達4萬令吉,所幸一直以來獲得董家協成員、亞依淡區國會議員拿督魏家祥、校友及社會人士支持,才能維持下去。”
他透露,平時該校學生巴士也出租給人進行短期旅遊活動,以補貼有關費用。
他指出,該校擁有約5英畝的校地,其中一半的面積是草場,目前校方也計劃增建一座兩層樓的4間新課室。
此外,在2012年的小六評估考試中,南利華小也榮獲“全峇學校平均等級最佳華小”的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