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廠街是一條聞名遐邇的購物街,晝與夜展現兩種渾然不同的風貌,完全符合牌樓處一幅14字的對聯題字:“萬客雲聚勝趕集,千攤並列賽超市”。
日上三竿前,店內約300間商家、透明涼棚下擺檔的773檔小販,各有各忙,車輛也得以穿梭在主要道路上;到了下午4時後,小販從四面八方涌到路中央,有秩序地分工好檔口,準備與形形色色的顧客進行交易。
茨廠街與毗鄰思士街兩條街道上,有各式各樣的店舖,貨品包羅萬象,足以迎合人們對衣食住行的需求和喜好。
雖然一些古老行業和店舖,如神料店、壽板店、積善堂和玉壼軒茶樓等因後繼無人、產業變賣或發展等因素而沒落,可是還有不少華商在茨廠街堅守祖業。
老店舖傳承幾代
《大都會》記者在某個午間時分,到茨廠街細心留意,結果發覺街頭到街尾有多間已傳承幾代的店舖,仍屹立不倒,店內也有不少華裔員工。當中的老店包括泉公司布匹、萬昌百貨公司、楊鴻泰有限公司參茸藥行等。
思士街與茨廠街‧道地美食集中區
不管是本地或外來遊客,都可以在店內或店外,尋到他們心目中的“寶物”。從茨廠街的街頭,沿著店內走廊走,右邊一整排的商店有廣南興五金店、金玉堂玉器精品(批發瑪瑙、緬甸玉等工藝品),再來就是吉隆坡小販商業公會會所的底層,公會會所是在第五層樓。
過了該會所後,就是售賣各種釦子的店和腳底按摩和魚療(Fish Spa)。
從商店走出來,就是一個十字路口,它正是思士街與茨廠街的交界處。
這裡的週遭有各式各樣的美食和小食,如小販在路旁炒粟子時散發出陣陣的栗子香味、義欽豆腐花和豆漿水、斜對面位於豐隆銀行前的羅漢果龍眼冰糖燉冬瓜檔口,不時站滿了人。
如果喝完了糖水,卻意猶未盡的話,咫尺之距的多個檔口和美食中心內的各種美食,可滿足你的食慾。
當中包括老字號茶室,如創始於1945年的裔記豬腸粉的八寶粥和豬腸粉、逾七十年歷史的冠記雲吞麵等。
金蓮記福建麵美食館成為地標
抬頭仰望,一棟紅色的建築物甚為引人注目,它就是金蓮記福建麵美食館(始建於1927年)。如果想帶些手信給親友,除了各種首飾和衣物外,還可以光顧茨廠街85號檔標示了“只此一家,絕無分店”字眼的四眼仔特制咸鴨檔口打包。
瑞園酒店是茨廠街規模最大的酒店,不時可看到老外坐在酒店門口的走廊桌椅上喝酒和享用美食。酒店旁有兩間錢幣兌換所,為背包客提供換錢的便利。
東大門市場——新一代尋寶處
建有約四十年的柏屏大廈與嶄新的東大門市場,無論是建築物的外觀、租戶和店舖性質,都構成強烈對比,足以滿足老一輩和新新人類的不同需求。
其中,柏屏大廈內有龍鳳時裝禮服、通行首飾批發貿易、時鑫鐘錶貿易行、綠島唱片行,大廈前設有吉隆坡市政局的閉路電視監控中心;反觀,東大門市場則是走在時代前端,除了有包包和服飾店之外,還有多間紋身刺青店。
中華巷‧平民美食天堂
識途老馬都曉得,只要往柏屏大廈裡面走,再拐一個彎,就來到另一個美食天堂――中華巷,它貫穿菜市場,因此每天都有許多安哥安娣來到這裡購物和享用美食,使當地每天都展現活絡和生氣勃勃的朝氣和活力。
有趣的是,茨廠街的街頭與街尾兩端,都有老字號的恭和堂,店內賣的是龜苓膏和各式涼茶。它不僅曾見證過茨廠街的變化,也彷彿在默默守護著茨廠街。
3壽板店相繼結業搬遷
鄺麗英(71歲,茨廠街老居民):“我原本和親戚在人鏡白話劇社旁的一戶住家住了六、七十年,可說是三代都住在那裡。直至12年前,才搬遷到文化街店屋樓上,租下每月租金高達300令吉的房間。以前在茨廠街和蘇丹街一帶有至少兩、三間壽板店,包括茨廠街1間和蘇丹街兩間,我記得其中一間的名稱是福興,惟它後來於四、五年前搬遷,地主轉租給商家作其他用途。同時,積善堂已搬遷至廣東義山,其中兩間因後繼無人而結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