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生活誌 - 城鄉記事
Viewing all 27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日夜風貌大不同‧茨廠街包羅萬象(下篇)

$
0
0

茨廠街是一條聞名遐邇的購物街,晝與夜展現兩種渾然不同的風貌,完全符合牌樓處一幅14字的對聯題字:“萬客雲聚勝趕集,千攤並列賽超市”。

日上三竿前,店內約300間商家、透明涼棚下擺檔的773檔小販,各有各忙,車輛也得以穿梭在主要道路上;到了下午4時後,小販從四面八方涌到路中央,有秩序地分工好檔口,準備與形形色色的顧客進行交易。

茨廠街與毗鄰思士街兩條街道上,有各式各樣的店舖,貨品包羅萬象,足以迎合人們對衣食住行的需求和喜好。

雖然一些古老行業和店舖,如神料店、壽板店、積善堂和玉壼軒茶樓等因後繼無人、產業變賣或發展等因素而沒落,可是還有不少華商在茨廠街堅守祖業。

老店舖傳承幾代

《大都會》記者在某個午間時分,到茨廠街細心留意,結果發覺街頭到街尾有多間已傳承幾代的店舖,仍屹立不倒,店內也有不少華裔員工。當中的老店包括泉公司布匹、萬昌百貨公司、楊鴻泰有限公司參茸藥行等。

思士街與茨廠街‧道地美食集中區

不管是本地或外來遊客,都可以在店內或店外,尋到他們心目中的“寶物”。從茨廠街的街頭,沿著店內走廊走,右邊一整排的商店有廣南興五金店、金玉堂玉器精品(批發瑪瑙、緬甸玉等工藝品),再來就是吉隆坡小販商業公會會所的底層,公會會所是在第五層樓。

過了該會所後,就是售賣各種釦子的店和腳底按摩和魚療(Fish Spa)。

從商店走出來,就是一個十字路口,它正是思士街與茨廠街的交界處。

這裡的週遭有各式各樣的美食和小食,如小販在路旁炒粟子時散發出陣陣的栗子香味、義欽豆腐花和豆漿水、斜對面位於豐隆銀行前的羅漢果龍眼冰糖燉冬瓜檔口,不時站滿了人。

如果喝完了糖水,卻意猶未盡的話,咫尺之距的多個檔口和美食中心內的各種美食,可滿足你的食慾。

當中包括老字號茶室,如創始於1945年的裔記豬腸粉的八寶粥和豬腸粉、逾七十年歷史的冠記雲吞麵等。

金蓮記福建麵美食館成為地標

抬頭仰望,一棟紅色的建築物甚為引人注目,它就是金蓮記福建麵美食館(始建於1927年)。如果想帶些手信給親友,除了各種首飾和衣物外,還可以光顧茨廠街85號檔標示了“只此一家,絕無分店”字眼的四眼仔特制咸鴨檔口打包。

瑞園酒店是茨廠街規模最大的酒店,不時可看到老外坐在酒店門口的走廊桌椅上喝酒和享用美食。酒店旁有兩間錢幣兌換所,為背包客提供換錢的便利。

東大門市場——新一代尋寶處

建有約四十年的柏屏大廈與嶄新的東大門市場,無論是建築物的外觀、租戶和店舖性質,都構成強烈對比,足以滿足老一輩和新新人類的不同需求。

其中,柏屏大廈內有龍鳳時裝禮服、通行首飾批發貿易、時鑫鐘錶貿易行、綠島唱片行,大廈前設有吉隆坡市政局的閉路電視監控中心;反觀,東大門市場則是走在時代前端,除了有包包和服飾店之外,還有多間紋身刺青店。

中華巷‧平民美食天堂

識途老馬都曉得,只要往柏屏大廈裡面走,再拐一個彎,就來到另一個美食天堂――中華巷,它貫穿菜市場,因此每天都有許多安哥安娣來到這裡購物和享用美食,使當地每天都展現活絡和生氣勃勃的朝氣和活力。

有趣的是,茨廠街的街頭與街尾兩端,都有老字號的恭和堂,店內賣的是龜苓膏和各式涼茶。它不僅曾見證過茨廠街的變化,也彷彿在默默守護著茨廠街。

3壽板店相繼結業搬遷

鄺麗英(71歲,茨廠街老居民):“我原本和親戚在人鏡白話劇社旁的一戶住家住了六、七十年,可說是三代都住在那裡。直至12年前,才搬遷到文化街店屋樓上,租下每月租金高達300令吉的房間。以前在茨廠街和蘇丹街一帶有至少兩、三間壽板店,包括茨廠街1間和蘇丹街兩間,我記得其中一間的名稱是福興,惟它後來於四、五年前搬遷,地主轉租給商家作其他用途。同時,積善堂已搬遷至廣東義山,其中兩間因後繼無人而結業。”


平民華小‧為家長編印手冊

$
0
0

居鑾平民華小為了促進與家長的聯繫,今年開始出版“平民學校資訊手冊”,分發給全校的學生。

資訊手冊的內容有校長的話、校內外所進行的活動、比賽榮譽榜、各班級成績榮譽榜以及感恩篇。

平民華小校長蔡森美說,平民華小設有學校网頁,不過許多學生家長沒有上网的習慣,特別是學校有10%學生是由祖父母照顧,他們無法上網瞭解學校的動態,因此決定編印資訊手冊,借此促進校方與家長的互動。

為了讓資訊手冊如期推出,校長、副校長和教師組織了編印執行委員,蔡森美和3名副校長杜月梅、顏振源、辜美莉任顧問,主編為容燕妃、助編是劉秋萍、審查是鄭戍芳和黃慧玲。

今年4月29日校方特別舉行“平民學校資訊手冊”推介禮,讓家長及社會人士更瞭解學校。

每3個月出版一次

蔡森美說,資訊手冊一年內總共推出4期,每隔3個月出版一次,每次印1千本,印刷費約須200令吉。

她表示,平民華小的硬體建設算是相當完善了,校方目前著重提昇學術和才藝的水平,每期的資訊手冊都會刊登班級成績榮譽榜,將各班考試成續最佳的前3名學生的名字公佈出來,六年級的則公佈前5名學生的名字;此外,也會刊登成績有進步的學生的姓名,給予鼓勵。

她表示,各級名列前芧和有進步的學生,校方也會頒發獎杯及獎品,有些學生雖然沒考到前3名,但是取得進步獎,是學生繼續用功的推動力。這項措施推展以來,獲得家長良好的反應。

電子資訊台讓家長瞭解動態

她表示,平民華小在校園後方,家長進出校園的通道上,設置了一個電子資訊台,由教師黎日財負責整理資訊播放,讓家長瞭解學校的動態,也很有效果。

二十四節令鼓訓練手腦並用‧鑾首所華小成立鼓隊

平民華小於2012年4月5日成立二十四節令鼓隊,是居鑾縣第一所成立二十四節令鼓隊的華小。

蔡森美表示,學習打鼓,可以訓練學生的手腦並用,以及團隊的合作精神。鼓隊成立了一年,除了在學校常年運動會表演,也受邀到校外參加活動。

50本三語故事書定期更換‧校園設4“閱讀角落”

為了培養學生愛好閱讀的好習慣,平民華小在校園4個角落設立了24小時開放的“閱讀角落”,學生可以在早上到校上課前,下課或放學後坐下來隨意閱讀,等待接載孩子回家的家長,也可以閱讀這些課外讀物。

蔡森美表示,每個角落的書架擺放50本的三語故事書,定期更換。學生可以在早上到校上課前,下課或放學後坐下來隨意閱讀,有時候學生與家長一起閱讀,促進親子關係兼推動閱讀的好習慣。

“憩園奕苑”吸引學生下棋

除了閱讀角落,校園還設有“憩園奕苑”,放置西洋棋、象棋、飛機棋和沖閣(congkak),非常吸引學生,下課時段總是圍滿學生來玩棋。

蔡森美說,“閱讀角落”和“憩園奕苑”,讓學生利用下課和放學的時間閱讀和玩棋,減少學生在校園追逐跑動,更有益處。

她表示,學生玩棋,切磋棋藝,“憩園奕苑”變成培育學校西洋棋棋手的福田,教師許榮珉是西洋棋伯樂,發掘了許多棋手,代表學校參加縣、州和國級學聯比賽,為校爭光。

蔡森美還訓練學生自行管理“閱讀角落”和“憩園奕苑”的書籍及下棋工具,由靠近各角落的班級負責,她表示,學生都做得很好,都沒有失誤或遺失。

培養學生獨立自主‧食堂設“飯盒寄放站”

平民華小位於葉陶沙新村,建校於1932年,早期被視為鄉村小學,學生人數不多。在八十年代,村內一些村民還捨近求遠,把孩子送到村外的小學就讀。

建校81年,如今,平民華小的硬體建設很完善,校園景緻幽雅,學術及課外活動都有不俗的表現,反而吸引市區及市郊許多花園住宅區的民眾,將孩子從到平民華小求學。

獲頒衛生與清潔A等級

平民華小的食堂被譽為“五星級食堂”,設有桌椅共50套,約有500個學生座位,環境寬敞、明亮,榮獲衛生局頒予衛生與清潔A等級。

為了培養學生學習獨立自主,今年開始,校方在後園後方的亭子設立了一個“愛心飯盒寄放站”,讓放學後須留校補習的學生的家長,放置學生的愛心飯盒,學生在放學後,自行領取飯盒然後到食堂享用媽媽烹煮的美食。

回收紙品捐慈濟

蔡森美表示,校方推動環保,各班設有環保箱,所有的回收紙品,定期捐給慈濟;校方也鼓勵全校師生減少使用保麗龍飯盒,採用不鏽鋼器皿盛裝午餐。

她表示,學校設有“愛心組”,負責的學生每星期五會到各班收集學生的捐款,校方鼓勵學生用剩餘的零用錢佈施作慈善,培養學生懂得關懷弱勢人士及福利團體。

設廚房教學生下廚‧特殊教育班訓練自理

平民華小特殊教育班於2000年開辦,是居鑾縣首所教導特殊學生的華小。目前,特殊教育班有21名學生,5名教師和2名助理。

蔡森美說,特殊教育班收同的學生包括唐氏兒、自閉兒、過動兒、智障兒等。學生除了在班上上課學習、運動、玩趣味遊戲,也著重訓練學生自理,課室內設有廚房,教導學生下廚烹調簡單的食物,她表示,特殊教育班也舉辦一系列的活動,譬如在走廊舉辦義賣會,全校的師生來捧場,這些活動是為了發掘學生的潛能,以便日後他們能自力更生,有基本謀生能力,不會成為社會的負擔。

她表示,有些學生家長加倍寵愛特殊兒,造成孩子甚麼都不會做,有些不會自行走路,來到學校還要教師抱;經過一段時日的訓練,學生都有進步,懂得自理是很重要的。

戶外教學學生增見聞

她表示,為了增廣學生的見聞及融入社會,教師也帶領學生進行戶外教學。在教導特殊兒童方面,教師需要有更多的耐心與毅力,教學活動也要創意及有趣來吸引學生學習。

平民華小特殊教育班在柔佛州教育界頗有名氣,遠自豐盛港的培智華小今年初曾前來參觀,作為該校將開辦的特殊教育班借鏡。

中南華小‧校舍雖小設備齊全

$
0
0

雙溪峇也位於雪州萬津,那裡有蚶山(Bukit Jugra,又稱朱格拉山)、海濱、河川,還有淳樸的村莊,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小鎮。

今日的《華校之路》就去到山明水秀的萬津雙溪峇也,為您介紹這所小巧玲瓏、風景宜人及充滿朝氣的華小——雙溪峇也中南華小。

由南盧道南二合併

雙溪峇也中南華小創辦於1931年,是雙溪峇也區內唯一一所華文小學。該校前身是南盧學校與道南學校,兩校在1931年合併,由於新校址位於兩校之間,而兩校校名都有一個“南”字,故將新校取名為“中南華小”。

中南華小早期校舍是以亞答和木板建成,設備極為簡陋。當時只有60多名學生在該校上課,老師和校長只有3名。學校也一度在日侵時代停辦,直到戰後復辦,該區熱心人士發起建校運動,並成功籌獲萬餘令吉的建校基金。

值得一提的是,中南華小也獲得萬津實業家池龍女士慷慨捐出一塊地段,讓莘莘學子得以在華文學校接受教育及中華文化的熏陶。

鄭博仁:2008年發動籌建‧雙層校舍容納更多學生

中南華小董事長鄭博仁指出,該校一座已有60多年歷史的校舍因被白蟻嚴重蛀蝕,甚至被公共工程局鑑定為危樓,於是校方在2008年向政府申請撥款重建校舍,當時獲得教育部撥出15萬令吉。

他說,三機構成立建委會處理校舍重建計劃,由於學校空間窄小,建委會決定將單層舊校舍改為雙層校舍,以容納更多學生。

他透露,建委會發起的籌款運動在熱心人士大力支持下,籌獲約80萬令吉,再加上教育部撥出的15萬令吉,該校建校計劃得已順利進行。

“我們把籌得的款項用在興建雙層校舍,也用在增添新校舍軟體設備上,以讓學生能在更舒適完善的環境下求學。”

有關工程在2008年11月動工,如今已是一座擁有小禮堂、4間教室、行政室、貸書室、輔導室等的2層校舍。

小六評估試成績標青‧蟬聯瓜冷榜首3年

佇立在萬津一隅的中南華小雖佔地只有0.8英畝,卻能憑著學校三機構、校長老師、家長及當地熱心教育人士的努力下,在萬津甚至瓜冷一帶闖出名堂。

據瞭解,中南華小今年擁有238位學生,其中友族學生就佔了33位。而該校在小六評估考試中的成績都名列前茅,更是雪州瓜冷縣7所華小中連續3年名列榜首,成績斐然。

該校校長伍悅華感謝該校董事會、家教協會及校友會在各方面的合作與支持,讓校務可順利進行。

她說,該校三機構、中南校友及各界熱心人士的鼎力協助,讓學校的軟硬體設備日益完善,除了兩層新校舍落成,該校也在去年為2間課室安裝精明教學系統,讓郊區的學生也能跟上科技的腳步,在精明教學系統下受惠。

課外活動表現佳

她也指出,該校雖然沒有草場,但校方仍想辦法讓學生在課餘時間參與課外活動,並在家長老師的配合下,取得不錯的成績。

“我們的乒乓隊、籃球隊在縣級比賽都獲得季軍,而羽球隊更在州級比賽中奪下冠軍,實屬難得。”

伍校長也對學生努力付出獲得的成就感到光榮和欣慰,並呼吁該校學生多參與運動或課外活動,發掘及發揮自己的潛能。

潘進福:努力提昇設備‧校方注重學生品德

中南華小家教協會主席潘進福表示,中南華小校地雖小,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校方在努力提昇設備之餘,也不會忽略學生的品德、學術及課外活動的成績。

他呼吁居住在附近的家長把孩子送到中南,與中南的學生一同快樂的學習,度過美好的小學生活。

出席者還有雙溪峇也中南華小校友會主席劉國華、董事林健聰及曾國雷。

獨立廣場一帶‧11文化遺產等待探索

$
0
0

數一數,獨立廣場及其週邊一帶,究竟有多少幢無價之寶――古老建築物和文化遺址?

答案是10幢老建築物與1個文化遺址。

10幢老建築物,包括吉隆坡城市藝術走廊、皇家雪蘭莪俱樂部、聖瑪麗大教堂、吉隆坡市政局城市劇院、前高等法院大樓、蘇丹阿都沙末大樓、國家紡織品博物館、文化遺產餐館、維多利亞噴泉、吉隆坡城市圖書館,不歸納為老建築物的文化遺址,則是獨立廣場。

皇家雪蘭莪俱樂部“最老”

若將它們的“年份”攤開來看,似乎是一幢比一幢的年級還老,其中以皇家雪蘭莪俱樂部的歷史最為悠久,該建築物設立於1884年。

這11座歷史建築物和文化遺址當中,有不少已被國家檔案局列為國家遺產,包括第一次升起馬來亞國旗的“Tapak Tiang Bendera Malaya”、雪蘭莪皇家俱樂部草場、蘇丹阿都沙末大樓及聖瑪麗大教堂。

隆市局及隆旅遊局‧每周3次免費導覽

《大都會》在吉隆坡市政局及吉隆坡旅遊發展局的配合下,切身體驗了由上述二造免費為公眾提供的“免費導覽獨立廣場文化遺產”(Free Dataran Merdeka Heritage Guided Tour)服務。

這項於去年12月15日起正式開跑的活動,每周舉行三次,即星期一、三及六,時間是從上午9時15分至11時45分。

全程需步行2小時30分

一伙人在吉隆坡城市藝術走廊集合,擁有23年經驗的印裔專業導遊珍(Jane)全程以英語向所有人敘述各個古蹟的歷史和人文事蹟,最後一站是在雪蘭莪皇家俱樂部。

在此提醒隨行者一項不成文的“條件”,那就是你必須擁有很好的腳力。

因為全程需步行2小時30分。

參與者也必須貼緊導遊的步伐,才不會錯過她分享一些鮮為人知的歷史人物小故事。

文化遺址:吉隆坡獨立廣場

這個廣場的前身是雪蘭莪草場,它於1990年1月1日重新命名為吉隆坡獨立廣場。回溯1957年8月31日,第一面馬來亞國旗在草場飄揚,締造了歷史新頁。

建築物(一):吉隆坡城市圖書館(1989年,Kuala Lumpur City Library)

它的前身為“吉隆坡紀念圖書館”,從2003年遷至獨立廣場旁,由吉隆坡市政局管理,並正名為“吉隆坡圖書館”。它的建築物結構微呈弧形,相當獨特,它有提供學校免費導覽服務,惟必須由校方致函提出申請。

建築物(二):蘇丹阿都沙末大樓(1894年,Sultan Abdul Samad Building)

這座古色古香的建築物,結合了印度和阿拉伯風格,鐘樓的頂部加上一個金色的半球形圓頂。它是從1895至1897年,由英國著名建築師A.C Norman與R.A.J Bidwell聯手,耗時3年興建,是吉隆坡標誌性的建築,也曾是英殖民政府的總部,過後於1897年被充作馬來聯邦政府行政中心,後期則被充作吉隆坡高庭及高等法院。

樓的中央有一個40公尺高的鐘樓,鐘樓的造型讓人聯想到英國的“大笨鐘”,所以也被一些遊客取名為“馬來西亞大笨鐘”。

建築物(三):吉隆坡市政局城市劇院(1896年,City Theatre)

它坐落在敦霹靂路與拉惹路交界處,始建於1896年,並於1904年竣工,已獲憲報頒佈為國家遺產。

這座建築物也是由英殖民政府時期的建築大師Arthur Benison Hubback設計,他也負責設計吉隆坡火車站、占米清真寺及巴生河流域其他英殖民建築物。裡面有一個充滿古典和Moorish風味的歌劇院。

建築物(四):吉隆坡城市藝術走廊(1898年,Kuala Lumpur City Gallery)

這座建築物已有115年的歷史,裡面有獨立廣場最長的迷你模型、拱門(ARCH)禮品店和手工藝品工作坊、精品店和吉隆坡摩天大樓木制壁畫等,是一個所有想對吉隆坡過去的歷史、現在和未來發展有興趣的人士,都不容錯過參觀的歷史建築物。

它的建築設計師為A.C Norman。矗立在整棟建築入口處的巨大標誌牌“我愛吉隆坡”(I LOVE KL),吸引遊客留影紀念。

建築物(五):皇家雪蘭莪俱樂部(1884年,Royal Selangor Club)

這座具有都鐸式(Tudor)風格的建築物,是由英國殖民統治者興建。它坐落於獨立廣場旁,裡面除了陳設許多歷史偉人的圖片和簡介之外,也設有高級中餐館和西餐廳。

建築物(六):維多利亞噴泉(1904年,Victorian Fountain)

這個噴泉的名字來自於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其獨特藝術造型頗為引人矚目,它是早在1904年從英國直接運至大馬,並在吉隆坡進行組裝。

建築物(七):聖瑪麗大教堂(1894年,The Cathedral of St.Mary)

建於1895年,是馬來聯邦統治者時代第一座以磚塊來興建的教堂,也是我國有史以來最古老的英國教堂。

建築物(八):前高等法庭大樓(1909年,Former High Court Building)

這棟兩層樓式建築物始建於1909年,建築師為A.C.Norman,是採用Moorish風格。仔細打量,你會發覺它有四座塔。

建築物(九):文化遺產餐館(1919年,Restoran Warisan)

它位於吉隆坡土地及礦物局對面,前身為渣打銀行,也是由英國建築師A C Norman興建,過後改建為國家歷史博物館。自從2007年,就進行內部裝修和改建,成為一間餐館。

建築物(十):國家紡織品博物館(1905年,National Textile Museum)

兩層樓高,建築師為H.B Hubback,前身是馬來聯邦政府的火車站。館內主要是展出來自全馬各州各民族,包括少數民族的訪織品和服飾,如峇迪布印染、金錦緞(songket)的紡製過程。

培植華小‧學生體驗種植樂趣

$
0
0

哥打峇魯培植華小費心一年多為學生打造“綠色園地”取得成果,學生們通過种植,看著各類蔬果的种子入土、發芽、開花、結果到收成,每一個階段的生長,都讓學生体會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並体驗無窮的學習樂趣。

上述學習不僅增長學生知識,也拉近學生和教師的距離,促進師生之間更和睦的相處。

培植校長黃素芬表示,上述園地是校內一座校舍後方的土地,過去沒有甚麼用途,校方一年多以前開闢了這片園地,供生活技能的教學用途。

她說,這片園地在初期在校工阿茲米的用心下,翻土推泥,開始著手耕种。後來,校方獲得董事部的支持,購泥填土,將週邊的斜坡處填平,以擴大園地。

後來,這片園地更加入了教師和學生,大家用心耕种和打理。

栽種多種蔬果

這片對學生形同樂園的“綠色園地”,种有許多蔬果,包括笳子、烙神花、木瓜、辣椒、甕菜、芫菜、香茅、蕃薯、羊角豆、玉蜀黍、檸檬、人心果、藍碟花、大蔥、鳳梨、姜、菜心、香蕉、龍眼樹等,一些已收成多次,一些仍待細心照料,開花結果。

黃素芬說,這片園地現在小有收成,這些採摘下來的蔬果,都會以便宜的价格賣給教師或學生家長們。

便宜賣出補貼經費

“我們的目的不在於賺錢,而是蔬果產量不多,分出去會不公平,所以才以便宜的价格賣給教師或學生家長。這樣一來,我們也可以從賣蔬果得來的收入,當作是打理園地的經費,自給自足。”

黃素芬說,園地的收入這麼長時間以來只有300多令吉,根本算不上賺錢,只是作為一點補貼。

她說明,開闢這片園地的目的是讓孩子們學習,她感受到,學生在協助打理這片園地時散發的歡樂,除了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紀律也有所改善。

黃素芬表示,前陣子從美里到訪該校的校長團,也對該校的園地讚賞有佳,他們甚至拿了一些與東馬品种有別的香茅回去,準備栽种。

安排時間表施肥澆水‧園地開放給四至六年級學生

園地的負責老師,即生活技能主任鄭美雲說,園地的對象主要是四、五、六年級的學生,校方會安排時間表給學生到園地除草、施肥及澆水,學生也特別期待進入園地。

她指出,現在每一名參與的學生都是這片園地稱職的好幫手。

教導學生制循環肥料

通過种植的過程,教師也教導學生如何利用果皮、蔬菜當作循環肥料,而校工平時也會準備馬糞和羊糞,作為有機肥料。

鄭美雲指出,校工平時也很用心帶領學生將收成的蔬果採下。此外,學生在种植和打理的過程,也會發現及認識一些昆蟲及其生長過程。

曬乾蔬果留下種子

另外,學生也會協助售賣園地當天收成的蔬果,他們也協助將一些剩餘的蔬果晒干,取出种子,以便日後栽种。

她披露,接下來,校方也有意嘗試种植葡萄和百香果,木架已經在搭建中。

除此之外,上述過程對學生的課業學習也有所幫助。鄭美雲說,一些寫作能力較弱的學生自從參與打理園地後,激發他們在書寫日記方面有更多的故事分享和心情記錄。

名字由來與碼頭有關‧波德申今非昔比

$
0
0

波德申(Port Dickson)在我國是家喻戶曉的旅遊勝地,大家習慣簡稱它為PD,波德申名字的由來和碼頭有關,是取自英殖民地海峽官員終翰菲立德申(John Frederick Dickson)的名字,以官員名字把一個載貨碼頭命名為“德申碼頭”。

屬森工業重鎮波德申是一個海濱城市,離開森州首府芙蓉僅30公里,是一個多元種族聚居的地區,波德申除了是海邊旅遊區,四處酒店林立,同時也是森州的工業重鎮,擁有發電廠及煉油廠,工作機會多,人口不斷增長。

碼頭強盛期停600艘貨船

在波德申未被取名前,馬來居民稱這裡為丹絨(Tanjong);華人則因為這裡生產火炭,而把這裡稱為路阿浪(Arang),海岸外仍然有一個曾燒炭的海島被取名為阿浪島(Pulau Arang),這裡是一個集漁港和商業碼頭為一體的轉站,從外國抵達的貨船下貨後通過鐵路運貨到芙蓉。

波德申碼頭已超過百年歷史,最強盛時期是在1893年,當時多達600艘貨船停泊在波德申碼頭,讓小鎮漸漸建立起來,成為最初期的商業碼頭小城鎮,市區商店一間接一間的建設起來,許多商店的原始面貌仍然存在,成為真正的百年老店,當時的主要運輸工具是船和火車,鐵道和碼頭是最熱鬧的地區。

目前的市區原本就建在海邊,隨著時代需求,波德申在80年代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填海計劃,開始大興土木興建酒店、度假村和商業區,漁業漸漸沒落,漸漸被旅遊城市和能源工業城市取而代之,昔日的景像只能活在回憶中。

老外眼中的“唐人街”‧茨廠街100歲了!(上篇)

$
0
0

茨廠街,一個我們再也熟悉不過、名字鏗鏘有聲的觀光客“購物天堂”,它是老外眼中的“唐人街”,與毗鄰的思士街、蘇丹街和諧街(敦李孝式路)脣齒相依、密不可分,數條街道緊密互相貫通,帶動地方上的經濟。

茨廠街涵蓋整個區域

然而,嚴格說起來,“茨廠街”這個名詞,不單純是一條街,而是涵蓋整個區域。逆溯歷史,茨廠街的前身是“Mukim Petaling”,即“八打靈領域內的土地”,它的版圖涵蓋了隆雪華堂、吉隆坡大鐘樓、拉惹路舊法庭大廈、國家清真寺、仙四師爺廟、關帝廟和嘉應會館等,算是一個區域。

在許多學者的眼中,茨廠街像極了一個洗盡鉛華、飽受風霜的長者,加上大部份原本在當地營業的華裔小販和商家,在面對下一代不願繼承事業,或本身不願下一代繼續衣缽下,紛紛聘請外勞當助手,以致不少人都認為茨廠街已淪為外勞街。

隆小販商業公會慶雙喜

今年對茨廠街來說,算是意義非凡的“大喜之日”,因為吉隆坡小販商業公會在茨廠街舉行了雙喜慶典,一來是慶祝茨廠街創立了逾一個世紀的光景,二來則是該公會成立已有60年或一甲子之久。

18世紀已存在‧華裔先賢謀生菜市場

茨廠街早在18世紀時已存在,它是許多華裔先賢謀生的菜市場。據說原本的菜市場是在中央藝術坊,後來政府為整頓市容,將中央藝術坊徹底進行改建,部份小販也逐漸從該坊搬遷到茨廠街目前的位置營業至今,甚至為他們從事的行業奠下基石。

據史實記載,中國國父孫中山曾在1906年到吉隆坡鼓吹中國革命,當時他就在茨廠街的大中華戲院裡發表過演說。

夕陽行業後繼無人

這條購物街上,原本從一個嬰兒呱呱墜地後所需要的用品,到傳統華裔普遍上認為,人在過世後必須“入土為安”觀念和風俗習慣下,應運而生的壽板店,可謂樣樣齊全,無一不缺。然而,在物換星移下,今天的茨廠街已今非昔比,有不少古老的夕陽行業,如壽板店、玉壼軒茶樓等,遭遇後繼無人或產業被變賣等巨變,以致被時代巨輪所淘汰。

在瞬息萬變的時代下,昔日的巴生車站、具有歷史價值的烏達奧盛購物廣場(Uda Ocean)、遺產大樓(Plaza Warisan)、遺產大廈、積善堂已被神手拆除,它們不是被改建成輕快鐵站、就是被歸納為捷運施工範圍或停車場,令人不勝唏噓。

不過,還有一些兩三代的傳人,仍默默守著先賢辛苦建立起來的品牌口碑和基業,好比鳳凰餅家、中華巷、柏屏大廈內的綠島唱片行、鳳凰服裝店以及結婚用品專賣店等商販。

店舖都是私人產業

茨廠街的店舖都是私人產業,在一些地主堅持要保留、部份則希望它有發展,古蹟的“留與拆”出現了矛盾點。

歷史和現代發展洪流在拼博和糾結不清之下,少不免讓人感覺到,理想固然是完美的,但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現實是殘酷的。在任何私人產業未被列為文化遺產之前,只有地主有絕對的權利和法定地位,來決定其產業的拆遷。

同步舉行雙喜慶典

拿督洪細弟(吉隆坡小販商業公會會長):“茨廠街在近百年來未曾有甚麼紀念日的慶典,所以我今年3月上任為會長後,就舉行了雙喜慶典,同步慶祝小販公會在茨廠街已有六十年(一甲子)的歷史,以及茨廠街逾百年的歷史。茨廠街的合法檔位有773個,而茨廠街、思士街和蘇丹街的商店、神廟和會館共有500間左右,單是茨廠街本身就有大約300間商店。不過,茨廠街仍不能被列為文化遺產。其中的考量因素是要探討茨廠街的文化價值、商業因素的糾結,因為有些地主因擔心一旦成為文化遺產後,就不可被發展,土地也不值錢了,所以一些地主不同意這項建議。不管怎樣,小販公會的終極目標是將茨廠街申報為文化遺產,才能將茨廠街長期保留,可惜公會的力量有限,所以將聯合其他華團努力爭取。”

茨廠街自然形成

楊兩興(茨廠街社區藝術計劃總策劃):“吉隆坡開埠時,發源地是在鵝嘜河與巴生河的交匯處,那時茨廠街還未有官方名稱,直至150年前在中央藝術坊是一個巴剎,但當時的官員認為巴剎不是很衛生,所以把巴剎的重心逐漸移到巴剎路(Lebuh Pasar)和茨廠街一帶。茨廠街有一間專門生產木薯的工廠,不過只經營了兩年就結業。至於茨廠街的英文名是`Petaling Street’。若相較與其他國家的唐人街,茨廠街是自然形成,因為之前的小販是流動式,他們以撐開大陽傘來做生意,攤位比較沒有秩序,小販賣的多半是日常用品和大馬的土產。隨著時代的變遷,茨廠街已經過美化,小販攤位也改頭換面,夜市小販也在下午4時到路中央擺檔,蔚成一種獨特的市集景觀。”

小販民眾都很熱心團結

黃良培(華盛頓西餅屋東主,63歲):“我於1981年在樂安茶室內租下這個檔口售賣西餅,開始時是賣生日蛋糕,後來有顧客要找雞蛋糕,我就開始學做,結果反應很好,就轉作這種糕點。從事這行大約卅年,我嘗盡人生的甜酸苦辣,感觸良深,有不少事情也很難忘。印象中的茨廠街一旦有發生顧客被打搶事件,馬上有很多人追上來,小販和民眾都表現得很熱心和團結。我的顧客,比如水喉匠、道士,都變成了我的老朋友,他們很喜歡來到茶室找我喝茶聊天。如今我交由兒子負責製作雞蛋糕,而我只負責顧檔和售賣,生意也不錯。”

招牌是無價之寶

陳汝順(鳳凰餅家第三代傳人,32歲):“我爺爺曾到茨廠街租了一個檔口,並取名為品香,那時我外公也是製作糕餅,所以我父母也是因為做同一行而認識,兩人一起賣嫁女餅、老婆餅、蓮蓉餅等,而我出世時,他們已經營鳳凰餅家。我正式從父親手中接過這盤生意已有15年。由於店舖的建築結構全是用木材搭建,已有100年的歷史了。在風吹雨打下,牆壁已開始出現裂痕,所以索性改建。時間和招牌是用錢買不到的無價之寶,很多人都漠視這一點。就算是一間大公司,有人力和物力,但如果缺乏歷史的招牌,就失去了它的魅力和價值。”

徒步遊覽老建築物‧發掘隆市文化瑰寶

$
0
0

置身在鋼骨水泥森林的你,究竟對獨立廣場及其週邊一幢幢宏偉壯觀、風格獨特的歷史建築物和人文事跡瞭解有多深?

相信不少人都有“外國月亮比較圓”的崇洋媚外心態,覺得外國的景物比我國來得更具風味和特色,殊不知,原來我們身邊也有文化瑰寶,只是我們身在福中不惜福。

上一期的《一區一寶》提及了吉隆坡市政局及吉隆坡旅遊發展局攜手為公眾提供的“免費導覽獨立廣場文化遺產”(Free Dataran Merdeka Heritage Guided Tour)服務,其實這項服務對我們有甚麼好處?行程有何特色?

見證隆開埠功臣貢獻

資深導遊珍(Jane)以徒步方式,帶領大伙兒逐一參觀獨立廣場和蘇丹阿都沙末大樓週遭超過各種建築物後,我們彷彿走入獨立廣場在18世紀的興盛時期的生活形態和面貌,以及吉隆坡開埠功臣和實業家的貢獻。

這行程是以獨立廣場旁的維多利亞噴泉及吉隆坡城市藝術走廊為起點,一路上我們走進了許多老建築物,包括國家紡織品博物館、蘇丹阿都沙末大鐘樓(包括後面的工業法庭)、吉隆坡市政局城市劇院、聖瑪麗大教堂、皇家雪蘭莪俱樂部,終點站是在吉隆坡城市圖書館。

導遊圖文並茂解說歷史

珍擁有23年的導遊經驗。她全程以圖文並茂方式,以英語向遊客解說獨立廣場週邊地帶的歷史和人文事跡。每每走到一個地方時,她都會要求大伙兒短暫停留,然後翻開手中的書籍,細心向遊客展示和讓他們比對建築物的實體和書本中的黑白圖片,要大伙兒比對哪些建築物已經消失或不存在,哪些建築物仍保存下來等。

她也告訴遊客有關國家紡織品博物館以外,在書本找不到的國人生活習俗,好比大馬政府是鼓勵每個人都穿馬來傳統服裝――峇迪,尤其是每逢星期四,政府部門的官員和公務員都是穿峇迪上班,一些宴會場合也以峇迪為主題,受邀嘉賓也是以峇迪赴會,場面衣香鬢影。

走出建築物外,她又指向陸佑大廈(獨立廣場後面),並向遊客簡介說,陸佑是一名成功的華裔商人,他受到歐洲文化的熏陶,基於他交遊廣闊,與英國政府官員素來保持密切關係,所以他向英殖民政府徵求他欲發展的地段時,也獲得批准。

“雨樹”見證逾百年歷史

珍是觀察入微的資深導遊,很多人忽略的身邊小細節,都被她如數家珍般侃侃道出,好比經她介紹下,我們才知道,原來獨立廣場後面的大樹已有逾百年的歷史,大樹的名稱是“雨樹”,它見證了無數歲月。

當我們走到蘇丹阿都沙末大樓時,她率先帶領大伙兒看一個正門入處,在靠近路肩處數個不起眼的柱子,原來那是英殖民時期遺留下來產物,主要是用來拴馬,所以柱子上也有彎彎的小鐵勾。還有,吉隆坡開埠功臣葉亞來當年是供應了400萬塊磚,讓英國著名建築大師A.C諾曼以其鬼斧神功打造了蘇丹阿都沙末大樓等。

“秋傑路”紀念百貨商陸秋傑

我們都知道,“秋傑路”是一條著名的路名,可是你又是否曉得,秋傑路這名字的來由?原來它是為了紀念吉隆坡早期著名的百貨商家陸秋傑(逝世於1918年)而命名,而由秋傑興建的“秋傑百貨公司”(Chow Kit Departmental Store)就是在目前的工業法庭處。


培植華小‧學生體驗種植樂趣

$
0
0

哥打峇魯培植華小費心一年多為學生打造“綠色園地”取得成果,學生們通過种植,看著各類蔬果的种子入土、發芽、開花、結果到收成,每一個階段的生長,都讓學生体會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並体驗無窮的學習樂趣。

上述學習不僅增長學生知識,也拉近學生和教師的距離,促進師生之間更和睦的相處。

培植校長黃素芬表示,上述園地是校內一座校舍後方的土地,過去沒有甚麼用途,校方一年多以前開闢了這片園地,供生活技能的教學用途。

她說,這片園地在初期在校工阿茲米的用心下,翻土推泥,開始著手耕种。後來,校方獲得董事部的支持,購泥填土,將週邊的斜坡處填平,以擴大園地。

後來,這片園地更加入了教師和學生,大家用心耕种和打理。

栽種多種蔬果

這片對學生形同樂園的“綠色園地”,种有許多蔬果,包括笳子、烙神花、木瓜、辣椒、甕菜、芫菜、香茅、蕃薯、羊角豆、玉蜀黍、檸檬、人心果、藍碟花、大蔥、鳳梨、姜、菜心、香蕉、龍眼樹等,一些已收成多次,一些仍待細心照料,開花結果。

黃素芬說,這片園地現在小有收成,這些採摘下來的蔬果,都會以便宜的价格賣給教師或學生家長們。

便宜賣出補貼經費

“我們的目的不在於賺錢,而是蔬果產量不多,分出去會不公平,所以才以便宜的价格賣給教師或學生家長。這樣一來,我們也可以從賣蔬果得來的收入,當作是打理園地的經費,自給自足。”

黃素芬說,園地的收入這麼長時間以來只有300多令吉,根本算不上賺錢,只是作為一點補貼。

她說明,開闢這片園地的目的是讓孩子們學習,她感受到,學生在協助打理這片園地時散發的歡樂,除了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紀律也有所改善。

黃素芬表示,前陣子從美里到訪該校的校長團,也對該校的園地讚賞有佳,他們甚至拿了一些與東馬品种有別的香茅回去,準備栽种。

安排時間表施肥澆水‧園地開放給四至六年級學生

園地的負責老師,即生活技能主任鄭美雲說,園地的對象主要是四、五、六年級的學生,校方會安排時間表給學生到園地除草、施肥及澆水,學生也特別期待進入園地。

她指出,現在每一名參與的學生都是這片園地稱職的好幫手。

教導學生制循環肥料

通過种植的過程,教師也教導學生如何利用果皮、蔬菜當作循環肥料,而校工平時也會準備馬糞和羊糞,作為有機肥料。

鄭美雲指出,校工平時也很用心帶領學生將收成的蔬果採下。此外,學生在种植和打理的過程,也會發現及認識一些昆蟲及其生長過程。

曬乾蔬果留下種子

另外,學生也會協助售賣園地當天收成的蔬果,他們也協助將一些剩餘的蔬果晒干,取出种子,以便日後栽种。

她披露,接下來,校方也有意嘗試种植葡萄和百香果,木架已經在搭建中。

除此之外,上述過程對學生的課業學習也有所幫助。鄭美雲說,一些寫作能力較弱的學生自從參與打理園地後,激發他們在書寫日記方面有更多的故事分享和心情記錄。

修文學校‧董家教結合社區努力經營

$
0
0

位於笨珍縣龜橋村(Penerok)的修文學校成立至今已有87年歷史,她的歷史比馬來西亞的建國歷史還早,見證了當地人齊心為華教建設的風光歷史。

這所面積不到1英畝的微型華小,開創時只是一間簡陋的店鋪,後來在熱心人士支持下,持續進行校舍擴充、重建及不斷完善的工作;在全盛時期,學生人數曾經多達300人。

如今,該校雖然是一所微型華小,師資有12人,小學和學生人數約40人,但是學校設施齊全,具備了教師辦公室、電腦室、音樂室、圖書館、視聽室、綜合禮堂、食堂、幼稚園及籃球場,在半英畝的校地內,做到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學生減少,採用小班制

該校雖然面對學生逐年減少的隱憂,但是校園仍然不斷求進步,從校舍至軟硬體都力求更好。不過,該校由於每班的學生人數少,採用小班制,讓老師能顧及每名同學的學習情況和上課進度。

值得一提的是,修文學校的建設和發展,是該校董家教三機構結合當地社區努力經營之下的成果。該校在1999年進行重建,獲得龜橋村全村約130戶華裔居民的大力支持,捐款建校,結果在短短2個星期內籌集70萬令吉的義款,因此該校有今日的規模和成就,亦是村民集體的功勞。

目前,該校董事長為徐敬賢,家教協會主席是洪德峰,前任笨珍華校督學劉秀美掌校。

劉秀美:不斷與時並進‧教學設備邁向數碼化

修文學校校長劉秀美表示,該校在去年獲得教育部一筆4萬令吉的撥款,用來添購2台電腦以及為校舍粉刷,因此校舍顯得煥然一新。

“該校不斷與時並進,在教學設備上邁向數碼化,在丹絨比艾區國會議員拿督黃日升的資助下,近年來增設了3間精明課室和添購各種數碼輔助教材。”

她說,該校目前有12位老師,其中7位俱有大學學歷資格,另3位仍在就讀大學課程。

她也感謝校友拿督陳英文提供獎金豐厚的獎勵金,激勵學生在小六評估考試考取好成績。

洪德峰:村民人口外流‧面對學生來源問題

修文學校家教協會主席洪德峰表示,該校在1960年代全盛時期,曾經擁有多達300名學生,如今面對村民人口外流,對於學生來源的前景,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他說,由於龜橋村屬於鄉區,這裡缺少就業機會,導致年輕人往外坡尋求發展。雖然如此,董事部和家教協會仍然不斷想方設法完善學校設施,力求與時並進。

他說,董事部和家教協會手上的資金充足,教師辦公室才在這個月裝上冷氣設備,讓教職員在舒適的環境下辦公。

他說,由於該校獲得校友拿督陳英文的慷慨贊助,撥出一筆5萬令吉作為獎勵金,以獎勵在小六評估考試中獲取佳績的學生。獎勵辦法為7科A者獲得1千令吉、6科A者獲得500令吉、5科A者獲得300令吉、全科及格者獲得200令吉。

1999年重建沒向外籌款

他說,由於學生人數逐年下降,由於學生人數少,董家協體恤食堂業者的處境,免付租金,因此將校內的食堂免費出租給業者。

他說,令村民感到驕傲的是,該校在1999年進行重建時,沒有向外籌款,學校的一磚一瓦都是由該村村民籌款支持的。



【歷史背景】

從店鋪式私塾學校做起
修文學校創辦於1926年,從店鋪式私塾學校發展至今不斷完善其設施。在2002年耗資約90萬令吉打造全新校舍,擁有完善的設備和舒適的求學環境,校舍也足夠容納300名學生。

該校在1999年10月12日成立重建委員會,拆除舊校舍進行重建,建設一棟2層樓擁有10間課室的校舍,同時另加一座30尺寬的高層大禮堂及1間可容納200人的學生食堂。

該校校園面積雖然不大但設備完善,擁有綜合禮堂、教師辦公室、6間課室、音樂室、生活技能室、圖書館、科學室、視聽室、食堂、幼稚園及籃球場。

該校設備與時並進,除了設有衛星接收器,一至六年級學生都有機會上電腦課程,如今也設立了3間精明課室,並添購軟件和數碼教材。

值得一提的是,在修文學校重建的那個時期,龜橋村範圍內有136戶華裔居民。當時的董事長陳英南已經預見青年人口逐年往城市搬遷,未來將面對嚴重的流失問題,令學生來源成為重大課題。因此他當時希望時任笨珍區國會議員拿督黃家定協助,在該地區建立住宅花園區以及小型工業,已留住年輕人的腳步,在家鄉成家立業。

不過,龜橋村錯過了轉型的機遇,村民期盼的新住宅區和工業區並沒有到來,使到鄉區社區規模縮小,學校人數來源也越來越少。

中南華小‧獲新校地擴建(下篇)

$
0
0

萬津雙溪峇也中南華小是一所半津貼華小,該校三機構成員積極及勇敢地向有關當局、地方領袖及國州議員等反映學校困境,讓學校面對的一些重大困難能獲得關注及解決。

該校面對的問題,除了軟硬體及空間不足,還有長期困擾三機構的校地擁有權,這裡將與您分享中南華小在克服校地問題的經過及結果。

土地權沒轉讓憂遭取回‧三機構積極物色校地

中南華小董事長鄭博仁說,中南華小現有校地面積約0.8英畝,由當地一名慈善家池龍女士慷慨捐出;但礙於手續一直沒有辦妥,導致有關校地的土地擁有權至今仍無法順利進行。

“因校地是私人土地,並非學校三機構擁有,校方非常擔心地主後代會取回校地,因此多年來,我們都一直在物色合適的土地,以便能將之申請作為校地,讓中南華小能有個穩定的安身之所。”

他說,三機構自打聽到學校旁邊的土地屬雪州政府所有後,便決定嘗試向州政府申請撥地,並在去年4月開始著手處理有關的申請。

申請校地獲批感歡欣

皇天不負苦心人,雪州政府於今年6月為中南華小捎來好消息,批准該校申請學校旁的一塊空地作為校地,讓該校三機構、師生及家長歡欣不已,也終可放下心頭大石,無需再為校地問題擔憂。

鄭博仁表示,該校三機構是於6月28日接獲雪州瓜冷土地局發出的公函,指該校去年向雪州政府提出的校地申請已獲批。

他說,根據瓜冷土地局的公函,該校獲得雪州行政議會於3月13日通過將一塊位於學校隔壁的土地其中約3英畝的油棕地撥給該校,並將在憲報上頒佈為中南華小校地。

他說,有關土地面積約5.6英畝,其中2.6英畝為公共設施,包括足球場、籃球場等,剩下的3英畝土地則歸中南華小。

屋業、旅遊業發展蓬勃‧鄭博仁:帶動學生人數增加

鄭博仁透露,近年來隨著萬津一帶的屋業和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加上高速大道和新橋通車,交通變得便利,該校的學生人數也開始增加。

“校方非常希望推行教育部的`一學生一運動’政策,但因卻缺乏運動場地、硬體設施等,讓校方感到無奈。”

他說,學校空間非常小,也沒有草場,學生只能在校內唯一一個露天籃球場活動,遇上刮風下雨,活動就必須取消或改換在小禮堂進行,非常不方便。

擴展學生活動空間

他透露,因此在確定獲得校地後,該校三機構即進行初步的建校規劃,包括計劃興建多元用途禮堂、草場等,以擴大學生的活動空間,讓他們能在更合適及更舒適的環境下學習及成長。

“無論如何,這些都還只是我們的初步概念,我們還要等待憲報頒佈及土地測量的進行,待這些程序都一一完成後,三機構才會正式坐下開會討論建校計劃。”

劉國華:或向教育部申請撥款‧三機構將討論建校計劃

另一方面,中南華小校友會主席劉國華感激雪州政府撥出土地,學校也非常幸運地獲得瓜冷區國會議員阿都拉沙尼、國會議員助理盧重福、雪州行政議員歐陽捍華、阿末尤奴斯及當地熱心教育的人士的大力協助和支持,讓新校地申請很快就有好消息。

他說,三機構將開會討論建校計劃,也不排除考慮通過國會議員向教育部申請撥款建校。

潘進福:提昇設施吸引更多學生

該校家協主席潘進福也說,獲得校地後,三機構必須開始討論擴建校園的事宜,他希望學校的空間及軟硬設施在提昇後,能夠吸引更多家長將孩子送到該校唸書,讓更多孩子有機會接受母語教育及接觸優秀的中華文化。

出席者還有雙溪峇也中南華小校長伍悅華、董事林健聰及曾國雷。

育才華小‧首開先河引進獨輪車隊

$
0
0

獨輪車,是一項新崛起的運動項目,由於被證實可幫助孩子的發育,讓獨輪車運動普及世界,目前已成為不少發達國家,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日本將之納入教學大綱中,成為學校體育項目之一。

其實,獨輪車運動在國際上已有超過30年的歷史,至今有逾200個國家推廣這項運動。

雖說獨輪車運動已在多個國家風行,然而在我國卻是一個陌生的名稱。不僅甚少人認識這項運動,更別說是學習這項特別的運動。

八打靈再也育才華小看準獨輪車運動的發展,首開先河在該校開辦這項運動,讓學生有機會接觸這項益處多多的運動項目,也成為全馬首個學習獨輪車運動的學校。

發揮高難度花式技巧

育才華小的獨輪車隊是於2011年9月份時成立,校方邀請來自中國的教練王甬泉及孫慶齡到校指導,當時僅有20名學生加入。

獨輪車運動可發揮多種高難度及有趣味的花式及技巧,可說是集合娛樂及健身的一項活動,因此深受學生們的喜愛;加上獨輪車隊在教練的帶領下,逐漸迎來一些亮眼的成績,因此吸引不少家長的注意,目前也吸引越來越多學生加入,至今有約70名隊員。

鍛煉平衡能力‧幫助腦部開發訓練反應

獨輪車運動能夠提高人的平衡能力,從而達到腦部鍛煉及使大腦發達的功效。

王甬泉指出,大馬人因對獨輪車運動的不瞭解,因此都將之視為馬戲團的雜技,殊不知這項運動可幫助腦部開發及反應訓練,更能提昇學生得自信心,是一項公認的益智運動。

“獨輪車需要很大的平衡力,由於腦部控制身體的平衡,因此進行這項運動可幫助腦部的發展,也可預防老人癡呆症。”

王甬泉孫慶齡:表現出色‧2年內培訓選手參加國際賽

王甬泉及孫慶齡指出,該校獨輪車隊成立後也積極推廣此運動,並在各項活動中演出並獲得好評,也因此吸引其他學校開辦獨輪車運動,目前雪州已有4所學校設有獨輪車隊。

他們指出,該校獨輪車隊在近半年內收到不少表演邀請,其中包括早前在台灣新北市的小學到校交流時,也呈獻精彩的獨輪車花式表演,獲得好評;也以獨輪車完成7公里長的衛塞節遊戲,學生們的出色表現都令他們感動。

學生們努力練習的態度,是該校獨輪車隊表現出色的因素,王甬泉及孫慶齡指出,學生的學習進度非常理想,更是超乎我們的想象。

該校獨輪車隊將於今年12月參加一項校際比賽,同時也計劃明年與國外的獨輪車隊交流,而王甬泉及孫慶齡希望在2年內培訓出參加國際比賽的選手。

綠意盎然。湖光山色‧養魚場如世外桃源

$
0
0

這是一座群山環繞、綠意盎然、湖光山色、風光明媚的淡水魚養殖場,景色美不勝收。

當人們站在魚場山頭上雙層木板“吃風樓”,往下眺望整座養魚場的天然景色時,確能讓人暫時忘卻生活中的煩惱,並放鬆緊繃的心情。

這座佔地80依格,周圍被大片森林保留地和油棕園包圍的養魚場,地勢起伏不平,配上大大小小形狀不一的魚池,展現在眼前的,是一片綠意盎然和湖光山色,讓人流連忘返。

開發大小50座魚池

這個座落在太平縣雙溪羅丹(Sungai Rotan)地區的淡水魚養魚場,從南北大道的章吉遮令入口轉進去,路程20餘公里,只需半小時車程;如果從曼絨縣的木威市鎮前往,只需20分鐘車程就可抵達。

這座養魚場再開發前,是一片油棕園和森林地,目前雖已開發了大大小小的50座魚池,但在魚場東主保護下,這裡的地理環境和景色,還保持天然的森林美景,具備很大潛能開發成為一個天然的休閑渡假胜地。

林仕偉:考慮出讓給友人‧開發成休閒魚場

10年前開始開發這片土地的魚場東主林仕偉告訴星洲日報,許多國內外的朋友到來參觀後,都流連忘返,許多朋友也建議他將這裡開發成休閒魚場,讓更多的人可來這裡遊玩渡假。

“我在魚場的最高處,建了一所雙層木板“吃風樓”,主要是用來招待朋友;在魚場內,還保留了一座原始的小山頭,將計劃用來養殖野鹿,或讓朋友來搭棚露宿,體驗森林生活。”

“曾有台灣朋友前來我的魚場後,建議我和他合資,將這裡開發成休閒農場,但被我婉拒了。”

他認為自己沒有足夠的財力和經驗將這裡開發成休閑農場,因此建議將它出讓給友人開發,而友人還在考慮中。

山水養魚肥美香滑

來自曼絨莫珍歪新村的林仕偉說,目前整個養魚場廣達80依格,共有50個魚池,養了數十萬尾各類淡水魚。

“這座養魚場可說是得天獨厚,因可用源源不絕的山水養魚,養出來的魚不含泥味,肉質肥美香滑,可比美真正的河魚。”

他,目前魚池養了我國特產的各種名貴食用淡水魚,包括紅吉羅、紅尾虎、白尾蘇丹魚、珍珠鳳凰,鱸魚、忘不了、獨木鯉、丁加蘭和水馬騮等,每天為國內各州、新加坡、泰國及中港台等供應新鮮的淡水魚。

到來者可品嚐魚鮮或打獵

林仕偉說,朋友來到這裡,除了可以品嚐魚場飼養的各種新鮮淡水魚,也可到養魚場旁森林保護區的瀑布玩水或徒山;到了晚上,持有獵鎗者也可進行打獵活動。

瓜拉勿述‧建築物獨特吸睛

$
0
0

瓜拉勿述,是一個在遊客奔往停泊島時不得不經過的碼頭小鎮。不少遊客總是匆匆拖著行李箱,趕鴨子似的奔往陽光與沙灘,只留下歡樂笑聲背後的一陣寂靜。然而一場補選,全國焦點總算回到瓜拉勿述身上,重新發現這座漁村的存在。

旅人的“擦身而過”,常使他們錯過了當地人獨享的綿長海岸線――阿逸達瓦沙灘(Pantai Air Tawar),更不用說市中心饒富伊斯蘭文化色彩,一棟棟猶如袖珍版“小布城”的行政大樓,而得天獨厚的人文及自然環境,更讓瓜拉勿述成了一座風味獨特的驛站。

瓜拉勿述為旅遊而生,卻未因過客來來去去而喧鬧起來,反而每年11月至隔年4月的季風氣候,讓當地居民貫徹“忙半年,歇半年”的工作態度,造就了當地閒適緩慢的生活模式。

認識瓜拉勿述這座小鎮,最好的方式就是用雙腳漫步,享受海風不斷吹送過來,為炎熱的午後退去一些高溫,讓雙眼飽覽當地獨有風景。

瓜拉勿述,被稱為“小布城”也不為過,因其市內的建築物各有風姿,且設計獨特。其縣屬行政大樓集中在甘榜拉惹的主要道路兩旁,且每棟建築物風格不同,但整體建築物群的外貌設計又不失和諧。

左端開始是一家圖書館,磚紅色的屋瓦層層疊疊的形成一個“A”字形,覆蓋了三分之二的建築物,獨特的屋頂造型非常吸睛,即使不想閱讀的人,也想走進這座圖書館沾染其氣質。

圖書館毗鄰的建築物,乃形狀最為特出的地標建築物,即使是遠遠看到它的人,都能快速被吸引向它靠近,那就是當地的清真寺。該座清真寺有別於一般建築物,形狀猶如一把尚未撐起的馬戲團“帳篷”,其皺褶的弧度極為絢麗,似準備向來客展示一場華麗的表演。

獨特建築物富麗堂皇

從清真寺遙望馬路對面,則是“積木造型”的土地局辦公大樓。如果以積木形容的話,土地局底層則為兩格積木,第二樓則是三格積木,依此類推,逐漸構成一座“上圍豐滿、下圍苗條”的獨特建築物。

而土地局旁則是勿述聯邦大樓,粉紅色與白色交錯相間,讓沉悶的政府機關瞬間活潑起來,巧妙的用色,讓建築獨特更為突出及美觀。

宗教局則是位於聯邦大樓的左側,大樓鏤空雕刻的屏風牆,直接明瞭地呈現伊斯蘭文化的建築風格,既莊嚴又不失富麗堂皇之感。

不同風格的每棟建築物,互相爭艷及相映成趣,缺一不可,若沒有如此宏偉的建築物分別坐落在當地,也就無法構成一幅壯麗的“小布城”建築群。

阿逸達瓦沙灘‧手牽手吹海風

提到甘榜拉惹,不能錯過當地人“私房推薦”的阿逸達瓦沙灘,每逢日落時分,總會出現不少大手牽小手的畫面,有者是父母牽孩子,有者是情侶攜手漫步,享受一天結束前的悠閒時光。

瓜拉勿述的人口多達98%為馬來裔,而適逢齋戒月期間,沙灘少了孩童的玩樂聲,隨風飄揚的風箏也不見蹤影,剩下不斷拍打岸邊的海浪。

雖然阿逸達瓦沙灘不能媲美停泊島的細白幼沙,但海風不時飄送過來,在耳邊呼呼作響的“音符”,猶如一闋大自然交響樂。

壯觀“斷崖”

而阿逸達瓦沙沙灘自然成形的“斷崖”也非常壯觀,高度有如一個成年人的身高,但附近無人可詢問,無法得知“斷崖”如何形成,不過,看見沙石櫛比鱗次的堆疊而成,不禁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這也常成了另一道被遊客忽視的亮麗風景。

阿逸達瓦沙灘不僅有延綿的海岸線,且有高樹及涼亭點綴其間,因此,即使是在艷陽高掛的大白天,仍有不少民眾到樹蔭及涼亭下賞景。

停泊島興起‧漁業華裔紛轉行

五十多歲的王碧音自孩提開始,就隨著父母從吉蘭丹遷至此地,最終選擇在瓜拉勿述紮根,至今超過四十多年不曾離開。

“以前華裔生活辛苦,為了找吃到處搬遷,父親最後搬到這裡,開了一家雜貨店,然後一家就安頓下來數十年。”

瓜拉勿述的華裔,多數從外地搬遷過來,然後群居在前往停泊島的碼頭兩側,人數不多,但也不失一個“小據點”。

日落時分,三五成群的安哥安娣拿著一張椅子,就在茶室外聊天喝茶,日子久了,也成了當地人愜意的生活習慣。

忙碌工作一天后,王碧音一邊品著咖啡香,一邊憶述她與瓜拉勿述的成長過程。

“以前瓜拉勿述很落後,真的很落後,到處都是黃泥地,沒有柏油路,我們除了上課以外,其他時間都待在家裡。”

她說,學校很簡陋,都是用亞答葉蓋頂,讀書也得跑到巴西富地(Pasir Puteh)上課,而今時已不同往日,現在小孩只需前往臨近的日底即可上學,車程也只需15分鐘而已。

漁村轉型成旅遊小鎮

對於當地人來說,以前的停泊島,只是距離岸邊30分鐘船程的一座不起眼島嶼,他們只是將之當成可一日來回的休閒地點,但沒想到停泊島卻在10年前突然“爆紅”,陸續吸引一批又一批的遊客前來。

瓜拉勿述的命運也因停泊島的帶挈,而逐漸從漁村轉型成旅遊小鎮。

王碧音有一個姐姐及兩個弟弟,兩個弟弟經營旅行社,主要負責停泊島的旅遊。由於11月至隔年4月是吹季候風季節,海浪非常大,不適合前往停泊島遊玩。

所以在“歇業”的時間,有些繼續營業,有些干脆關門休息,到處走走玩玩,待下一批遊客前來時,才開始重新投入運作。

王碧音喝完最後一口咖啡,起身離開茶室,順著碼頭河畔漫步,傍晚的碼頭人煙稀少,只有船隻安靜地停靠在岸邊,隨著水波搖晃著。

這種漫步生活的態度,不是大城市步伐的生活節奏,而有賴於季風氣候的影響,當地的旅遊及相關行業也自然形成“忙半年,歇半年”的營業模式。

“華裔過去都是漁船老闆,而停泊島被發展成旅遊勝地後,幾乎沒有華裔從事漁業,大部份交由巫裔挑起漁業擔子。”

她形容,當地華裔與巫裔相處非常融洽,有時巫裔朋友也會前來她的住家作客。

魚餅每天只生產60包

眾所周知,東海岸魚餅是巫裔土產,但瓜拉勿述卻有一名華裔婦女製作的魚餅在巫裔社群中立下口碑,成為瓜拉勿述知名的魚餅商家。

66歲的張鳳玲也是從吉蘭丹搬遷至此。她說,當初因收入微薄,必須學習一門手藝才能三餐溫飽,她逼於無奈,只好求助神明指點迷津,而神明似乎看中張鳳玲一雙溫熱的巧手,指點她從事煮食工作。

製作魚餅分3種

張鳳玲生產的魚餅並非東海岸常見的“條狀”魚餅,而是一般市面看見的“薄片”魚餅。而她製作的魚餅分為3種,即偏鹹的西刀魚魚餅、偏甜的青藍魚魚餅,以及可現買現吃的魚餅。

她的魚餅與巫裔製作的魚餅的不同之處在於她使用單一魚類製作魚餅,但其他業者則混雜使用各式魚類來製作魚餅,以致在味道及口感方面都難以與她的魚餅相比。

她的魚餅強調真材實料,連許多巫裔吃過後都會返尋味。“我們最怕下雨天,一旦下雨,魚餅就無法曬乾,全部都要報銷,非常可惜。”她聘請了5名員工協助她生產魚餅,一天只能生產60包左右,所以,一般食客若要大量購買,都需先向她訂購。

中西設計混合‧老房子摩登乍現!

$
0
0

這門外掛上“興興”牌匾的老房子,外表有著和一般老房子無異的雕花木門和傳統色調的瓷磚等,甚至把門打開便也看到是一副木製的屏風,上還掛有“珠鑽玉石”的牌匾,玄關內擺放了古典氣息的柜子和鋪上紅色地磚,但再往前走,卻是一個“摩登”的室內設計概念,透過結合中西方的設計讓老房子的活力重現!

何潤珍:當過“12房客”‧兒時記憶與老房結緣

當初在設計這老房子時,房子的女主人何潤珍把前任屋主所留下的物品和房子“結合”起來,好比門外掛上的“興興”牌匾,惦記房子曾是“興興金鋪”

的歷史,而屏風上的“珠鑽玉石”也是興興金鋪留下的牌匾;後來房子也找到零零落落的木雕品,拼拼湊湊結合在一起,也成了一面屏風。

她記得,雖然在興興金鋪搬走後,這裡曾是辦公室,直到他們離開時也留下複印機,而且窗口的狀態也不良。

所以,她也把能用的保留下來,並加入更多的設計想法,為老房子賦予新感覺。

生於八打靈再也的何潤珍憶起小時候也是在類似的老房子內長大,“當時我的家是那種被稱為`12房客’的房子,就是房子被劃分成好多小房間然後出租給黑白市的勞工,我記得那個房子有2個天井,住的人很多,環境並不是很好,而且水壓很低。”

雖然對老房子的印象停留在小時候的記憶裡,但在多年以後,何潤珍和老房子的緣份卻也是因為孩子而促成,如今更是愛上了這老房子。

“這是我家,沒搞破壞……”‧堅持不把老房修復“很老”

何潤珍多年來,跟隨從事酒店業的丈夫不斷被調職到亞洲多個城市居住,而10年前當孩子需要升學時,她的丈夫也正好在浮羅交怡工作,為了讓孩子獲得更好的學習環境,她便決定把孩子送來檳城上課,對孩子的不放心也讓她決定跟隨孩子一起來到檳城生活,以便更方便照顧孩子。

透過友人介紹,她找到了這老房子,並在2003年買下房子,也於2005年完成裝修工程。

再度找到一間老房子,小時候的回憶不免會出現在記憶中,因此何潤珍也堅持不要把老房子修復得“很老”的感覺。

“這是我的家,我沒有破壞些甚麼,只是不想要把這個空間變成很老舊的設計。”

所以,她把天井封起來,牆上鑿了一大面玻璃來採光,並在天井凹進去的部份加工改造成一個水池。

“但這期間我們並沒有長時間住在這裡,應該是去年才開始入住這房子。與其是把老房子改為生意用途,它更適合用來居住。我就是喜歡這挑高的格局和寬敞的空間。”

從不迷人城市中發現趣事‧細細遊走後享受住檳城

何潤珍不諱言,她曾覺得檳城不是一個迷人的城市,但近年來卻改變了這個想法,從前會覺得檳城有趣的景點、餐廳並不多,但在細細遊走在這個城市後,卻熱發現這個城市迷人之處,原來還有很多有趣的事務。也因此,她開始享受在檳城居住的生活。


中華女校‧乒乓隊屢創佳績

$
0
0

在我們印象中,城市的家長都注重孩子的學術表現,而忽略運動及課外活動的重要性。

然而,位於安邦路的吉隆坡中華女校卻培訓出一隊出色的乒乓校隊,更在學聯賽中獲得亮眼成績。

區域州際學聯賽奪三料冠軍

中華女校的乒乓校隊在今年的區域及州際學聯乒乓比賽中,獲得女子單打、女子雙打、及團體三料冠軍,包辦所有的女子獎項,更代表直轄區參加全國學聯賽,勇奪女子雙打及單打亞軍,再次展現該校乒乓女隊的實力。

該校乒乓校隊成立於2008年,目前共有14名成員,至今在各方面的成績都有顯著的提昇,除了教練的認真教導及隊員努力外,更重要的是校方與家長的配合,讓校隊安心進行每一場培訓及參加比賽,持續在各項比賽中獲得優秀成績。

家協鼎力支持

該校家協大力支持乒乓校隊,除了提供資助之外,也會在每場比賽後對表現優異的隊員給予獎勵;不少家長更不辭勞苦,陪伴孩子一起去參加其他在地區的比賽。

林秋玉:表現出色獲家長支持

校長林秋玉指出,家長的支持是該校乒乓校隊成功的因素之一,而學生們的出色表現更證明他們能同時兼顧學業與課外活動。

她說,校隊內數名表現出色的成員也是優秀班的學生,甚至有者是學校的巡查員,證實乒乓隊的訓練並不影響正課的學習。

她認為,這些活動都對孩子有全面性的發展,也可以減少孩子被科技產品吸引的幾率。

前任校長功勞大‧邀國手鍾翠婷任教練

中華女校乒乓校隊獲得如此標青成績,除了歸功於校方、教練、學生及家長的共同努力及互相配合外,該校的上一任校長李毅強也是幕後功臣之一。

掌管該校課外活動事務的副校長錢秀芬指出,李毅強於2008年上任掌校時,邀請前任乒乓國手的鍾翠婷到該校擔任教練,以振興及訓練該校的乒乓球隊。

她說,鍾翠婷是在李毅強前一任掌管的學校中擔任教練,由於她訓練乒乓球員的成績獲得認同,因此校長林秋玉在來到中華女校後,再度請她到校培訓乒乓隊。

“學校在此之前雖然有乒乓隊,但卻不太正式,直到有正式的教練給予培訓後,乒乓隊在多方面的配合下開始有好成績。”

她說,學生加入校內乒乓隊後,教練會從中挑選出更優秀的學生作校隊成員培訓。

校隊以女學生佔多數

提及乒乓校隊的女隊在區、州甚至全國學聯賽都有不錯的成績時,錢秀芬則表示,女學生對乒乓這項運動較為感興趣,其中校隊內也是以女學生占多數。

她說,目前首要的是吸引更多學生參與乒乓隊,以吸引更多新血,為乒乓校隊培訓接班人以替代即將畢業的隊員。

她說,校方將會宣揚乒乓的益處,也鼓勵家長給予配合讓孩子參與。

受爸爸影響喜歡乒乓

陳智欣(5年級):“我在8歲時,因看到爸爸打乒乓而對乒乓產生興趣,開始學習乒乓。打乒乓讓我感到開心,加上是自己喜歡的運動,因此不覺得練習很辛苦。我在這次的全國賽獲得亞軍,因此希望下次參賽時可獲得冠軍,並視之為目標。”

打乒乓有多種姿勢變化

陳映彤(3年級):“乒乓是對身體有益的一項活動,所以我從二年級開始加入乒乓隊。因為覺得乒乓很有趣,所以在練習時都不覺得辛苦,而且打乒乓有各種不同的姿勢可變化,十分刺激和吸引人。我希望下次能參加乒乓比賽,並取下三甲之內的名次。”

姐姐學乒乓吸引了我

陳佳穎(6年級):“當初是因為姐姐學乒乓,我覺得乒乓很有趣而被吸引。我從二年級開始學習乒乓,雖然今年即將畢業,但我希望能在畢業後繼續練球,參與乒乓比賽。”

街道五彩繽紛‧而連突夜色光彩奪目

$
0
0

而連突夜色光彩奪目,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從而連突的進口,即瓜拉吉撓――而連突大道旁回教堂開始一直到舊街,沿途盡是璀璨耀眼的燈光,展現欣欣向榮的景像。

位於而連突新街場(Bandar Baru)的i-CITY公園,更是大人和小孩休閒、嬉戲、吹風和觀賞夜景的好去處。

而連突縣議會秘書旺諾麗占接受《東海岸》訪問時說:“而連突享有國家公園之鄉的美譽,是國內外遊客前往國家公園的必經之地,市容的整潔和美觀可讓遊客留下深刻印象。”

鼓勵市民戶外賞夜景

她指出,除了吸引遊客和發展旅遊業以外,縣議會也鼓勵市民一家大小走到戶外,到公園看夜景,感受家鄉的秀美和促進親子關係。

在縣議會的細心打造之下,街道的樹木仿佛穿上了五彩繽紛的閃亮裙子,在夜色下閃閃發光。路旁也豎立五顏六色的螢光樹,發出燦爛的光芒,增添市容的美觀。

而連突近年來的發展迅速,街道上人來人往,馬路上車輛絡繹不絕,充滿生機。入夜的而連突,五光十色,展現小鎮繁華秀麗的風采。

醒華小學‧讓學生尋回失去童真

$
0
0

“青蘋果青蘋果,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好孩子好孩子頂呱呱,壞孩子壞孩子打嘴巴……”,已經長大成人的你,是否還記得兒時玩的遊戲?童年,也許離我們已遠,但,這些童年的記憶應該傳給下一代。

兒時遊戲是指童年時代玩過的遊戲。20世紀70、80及90年代者,在童年時期玩過的遊戲各有不同,70後打彈珠、丟沙包;80後玩玩具鎗;90後沉迷網游。

尤其是90後的孩子,擁有既新奇又昂貴的玩具,在玩樂上的花費也讓人驚歎,他們沉迷網絡遊戲,熱衷於大型遊樂園,無論在網卡、網費上的花費,還是在入門票的花費,都到了驚人的地步。

現代的學生心靈已經被繁重課業及科技玩意充斥,應有的童真已離他們越來越遠。

逢週五師生同樂

麻坡醒華小學為了讓學生們不失去童真,特於每逢星期五上課前的20分鐘,即上午7時10分至7時30分,進行“飛躍朝陽‧還我童真”兒時遊戲環節,讓全校師生參與。

在醒華求學的學生,都會被培養成很有童真的學生。校長黃春來強調,遊戲永遠不會“老”,更是快樂的泉源,該校特設兒時遊戲,讓學生產生一種期待著到學校去找尋歡樂的感覺。

他表示,許多人在年長之後回首童年,兒時耍樂的傳統遊戲確實令人緬懷,隨著時代的不斷更變,傳統遊戲已是買少見少,取而代之的卻是網上遊戲或是電子遊戲。

他指出,不管是過去的大人還是現今的兒童,遊戲確實能夠給童年留下美好的記憶,讓人無論是在目前或是未來,可以從記憶匣子搬出來與孩子或者後輩細細地回味一番。

校園傳來陣陣歡笑聲

麻醒華小的兒時遊戲,都是許許多多長輩在童年時期所玩過的,包括老鷹捉小雞、踢毽子、跳繩、球類遊戲、跳麻袋等等。

每當遊戲一開始,你可以看到現今的學生們其實都可以很快樂的,從他們的嬉戲聲中,聽到的是一陣陣童真之聲,以及可愛的笑臉。這就是學生應有的學生樣。

這些遊戲,可說是現今的學生在家中,或是與鄰居小孩在一塊時,已不再玩的童年遊戲。黃春來說:“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學生不會跳繩,有些則身形胖胖的,跳起繩來也倍感辛苦。”

醒華華小讓學生重拾昔日學生的歡樂,給予現代孩童沉浸在科技生活之際,也感受到純真童年好時光。

重學業也不能失童真

黃春來回憶道:“回想過去,我們那個時代的孩童,還有蹲在路旁玩彈珠,此情景在現代社會已是絕跡;現代學生的生活,幾乎都被補習和學習畫畫及樂器給佔滿了。”

他說,那也不能怪父母,現今社會的潮流就是如此,不重視孩子教育則恐無法成才;惟也不能忽略孩子們應有的童真。

“我們學校也身不由己,要面對考試,要學生考取佳績,但,我們瞭解到,讓學生讀死書是沒樂趣的,所以,這類遊戲就是要讓學生開心。”

黃春來:遊戲由教師構思

醒華小學獲選為愛心學校,黃春來也於數年前隨團前往中國南京的學校訪問,當地學校便有進行類似遊戲供學生參與,他覺得此概念不錯,為此,回國後便於兩三年前將兒時遊戲注入學生的時間表中。

他指出,在這之前,因建校工程的進行,此項遊戲暫停一陣子,並於這個學期重新再現。

他說,這些遊戲都由老師構思,並教導學生共同參與,形成了師生共樂,對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達到良效,師生之間的隔閡也減低了。

促家長撥20分鐘親子樂

另一方面,該校也在面子書上歡迎家長們抽空20分鐘到學校來與孩子們一同玩遊戲,以加強親子關係,不過,黃春來說,至今仍沒有取得成效,那是美中不足的一點。

他體諒到家長們各有所忙,不過,若把孩子送到學校後,再多逗留20至半小時之間,相信,不會過度佔用家長們寶貴的時間。

地靈人傑‧古樓名人輩出

$
0
0

霹州古樓河(Sg Kurau)全長約100公里,從上游穿過武吉美拉湖,再往下游出至瓜拉古樓河口,蜿延曲折的古樓河如一條游龍,瓜拉古樓就是龍頭,靈氣聚首之地。

從早期至今,名人輩出,其中不乏在國內具影響力的企業翹楚、華團領袖,小漁村至今盛產了8名拿督及一名拿督斯里、多名太平局紳、准拿督等,成為當地的典範。

8名拿督包括古樓育才小學董事長拿督王鉬靈、匯華集團執行主席拿督許廷忠、金鋒公共股份有限公司執行主席拿督許廷炎、大山腳華團領袖拿督王聯團、爪夷紫儀閣閣長拿督王吉隆、巴里文打金輝集團董事經理拿督楊才成、吉隆坡企業界拿督陳錦祥、柔佛商人拿督鄭福春、商界後起之秀拿督斯里秦祥發局紳等。

該些名人領袖,現多雖已遷居,但都在古樓住過,生活過,他們都憑著過人膽識,敢拼敢創,白手興家,建立自己的事業天下。

說起故鄉古樓,他們都鄉情依依,若當地有建廟建學校籌款,大家都會一呼百應,不落人後,從中也可看出古樓人的熱心、熱情、豪爽……

古樓河曾是主要交通

古樓當地老字號新振發東主王立德(90歲)談起古樓歷史,他說,古樓一條街,街上多是潮洲人,港腳多為福建人。

他說,以前陸路交通不通,古樓河是最主要交通,其家裡是從事稻谷買賣,進入甘榜也是要乘坐小船去收購,較後有了交通,才用小羅里。

他指出,早期古樓的領袖是以連盛棧王仙水、仙貞、仙德三兄弟最有名,後有黃炳地局紳、王連才等。

60年代捕魚業興旺

家住古樓巴剎後的粘東海(72歲)向本報說,他是於1958年從中國南來古樓,當年才17歲,剛來古樓是在其叔叔於瑞利街經營的雜貨店中幫忙。

他說,60年代的古樓真的很熱鬧,尤其是大街,有戲院、商店、茶室、碼頭,處處都是人,捕魚業興旺,連外地人都來古樓當漁民。

粘東海說,附近也有米較,許多物品要運輸,也促成了當地運輸業的發展,其中以吉輦羅里運輸、益興運輸,其他也有不少小型運輸業在操作。

他印象中,古樓每年街上的酬神戲總是人頭攢動,好客的古樓人都會在酬神戲期間廣親朋戚友前來看戲,在60、70年代,村民常為酬神戲搶座位之事吵架,爐主協理最後以出租方式才平息糾紛。

現今的酬神戲再也看不到上述情景了。

40至70年代人口暴增

現還在瑞利街旁經商的源興號東主呂松豐(75歲)向本報說,古樓人口暴增的年代是介於40至70年代,內陸交通也開始可接通了,人口大量湧進古樓,因這裡有生計,生活有著落,自然成落腳處。

從事社團文書工作約50年的呂松豐說,在50年代時期,當地的社團不多,除了學校,街上也有中華閱書報社、校友會及歷史悠久渡頭蔡文龍拿督公古廟等,人口在較後陸續增加,也再增加了許多團體及神廟組織。

呂松豐說,古樓河沿河一帶都是沼澤紅樹林,生態環境極佳,造就了魚產豐收,促成了古樓漁港盛名。

古樓開埠從河口開始‧盛產KURAU魚取名古樓河

提起古樓,一定要先從古樓河說起,她的開埠就是從河口開始。瓜拉古樓的名字由來,當地有記載說古樓河口當時盛產許多KURAU魚,因此,當地人就直接把該河口稱為KUALA KURAU。

瓜拉古樓靠河而居,以水為家,許多早期的民家,都是依河而建,後期才慢慢開僻周邊土地,建設了商店、住宅、花園。

約1877年開埠

瓜拉古樓是在哪一年開埠,雖沒有實際佐證,一些史跡透露,約在1877年。當年霹州第三任參政司休羅爵士所撰寫探訪吉輦手記中,有提及來至古樓時,當地約有40間大屋,每屋住約10至12人華籍漁夫,每屋約有4個女人。

他們除了捕魚,還把魚穫腌製成咸魚,也養了肥大的鴨子,居民多以福建人為主,屬“和興公司”。百多年前古樓先輩就是靠漁業起家,過後再有英殖政府及一些華裔先輩連瑞利等在周邊及對面港大量開僻蔗園,先後開僻了則士尼園、49碑、8號芭、9號芭、仁興園等。

連瑞利建33店屋成最早城鎮

大園主連瑞利也在古樓碼頭旁建了33間店屋,形成了古樓最早的城鎮,有了碼頭、巴剎、商店,古樓在百年前就已開始了許多貿易活動,尤其早期,陸路不通,當地的漁穫、農產品、稻米等運送都是靠水路通行。

有貿易有商機,也吸引一些潮洲、客籍商人前來古樓經商。

早期的碼頭還有關稅局,每天都有來自檳城、印尼等大舯舡船進出古樓碼頭,進來的船多運載各種日常用品,也包括一些建築材料,運出去是當地出產的蔗糖、膠品、稻米、魚穫等。

成本太高漁民漸少

提及當地的捕魚業,漁民王建潮(50歲)受訪說,以前古樓漁民捕魚多是以插木材在河口,以蝦籠網捕魚蝦,有了小船後,漁民以圍網方式捕魚。

在70年代,沿海海域發生淺海拖網漁民糾紛事件,大大影響當地捕魚業,許多本是漁民或漁民子弟開始大量外出尋生計,一些留在當地的漁民也開始引用筐腳雙拖網方式捕魚。至今,當地漁民越來越少了。

王建潮說,現今的捕魚成本太高了,要做一艘新船、購買漁網器具、引擎、還有執照,都要十多萬令吉。

一般漁民都很難負擔,許多當地漁民在面困境時,多把漁船賣給當地漁行,轉而當舵手。

他說,漁民要面對風吹雨打等種風險,勞心勞力,收入不穩定,做到最後,換回的是滿身病痛。

“當地許多年輕人不願接手從事捕魚業了,古樓漁港在未來肯定面對後繼無人當漁民的窘境。”如今古樓的漁船約只剩200艘。

漁民轉行投資海上養殖

古樓當地除了捕魚業,也有不少漁民轉行投資海上養魚業、養蝦及其他家庭工業。

古樓人口外流從七十年代開始至今未停止,當地育才小學在最高峰期的總人數約2千人,已減至現在約450名。

年輕人往城市闖天下

育才家協主席倪健喜受訪說,不只是古樓面對人口外流問題,其他地方的新村、漁村都一樣,小地方沒發展,年輕人唯有往大城市闖天下。

他說,華裔人口的生育率降低也是主因之一,以前一個家庭至少五六名兄弟姐妹以上,現大家都少生了,加上年輕人都出外,學生人數也逐年減少。

倪健喜指出,育才許多校友還有秉持飲水思源熱心教育的精神,常有校友辦聚餐會,會自籌基金捐助母校購買軟硬體設備。

育才的設備目前相當完善,校方也在提昇學生的學術水平。

瓜拉古樓地靈人傑,居民豪爽好客,路過古樓的過客,不妨停下來,享用當地美食、海鮮面、雲吞面、西雅煎、美味咖哩飯等。

古跡傳奇‧大馬第一條鐵道

$
0
0

霹靂州太平擁有全馬30多個第一,太平通往十八丁的鐵道,也是全馬的第一條鐵道;當年開幕啟用時,曾發生司機宿醉火車遲到的趣事。

在通車期間,火車也曾撞死一頭大象;這大象的頭顱,目前還擺放在太平霹靂博物院內讓遊客參觀。

太平當年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牛車,1890年拉律區發生嚴重的口蹄症,數以千頭牛死亡,運輸系統幾乎癱瘓;在這非常時期,牛主卻趁“牛荒”提高車資,加重了錫米的運輸成本,令英政府感到頭疼,因此興起建鐵道的念頭。

當年興建的太平火車站,是在現在的愛德華七世小學校址,十八丁火車站在街上的海邊路,這鐵道全長12.8公里,主要運載從太平開采的錫米到十八丁,然後通過港口運送出國。

目前在十八丁的海邊路,仍留下刻有4種文字的火車鐵道石碑;而當時的名稱,是從英文PORT WELD直譯的“砵威”。

啟用儀式火車遲到

根據傳說,這鐵道於1885年6月1日舉行啟用儀式時,英殖民地高官齊聚在太平火車站等候火車從十八丁開來,但等了許久仍未見火車開到,便派人去查看,卻發現司機宿醉遲醒,遲了整個小時才將火車駕到太平,而令高官氣得跳腳。

隨著採錫業每況愈下,這鐵道風光了約70年後,太平至十八丁的火車也跟著停駛了。

1987年10月,這條鐵道被鐵道局以每吨290令吉當廢鐵出售,鐵軌在數天內被拆得一干二淨,在太平的這個國內第一條鐵道,也就划上了句點。

Viewing all 27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