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眼色海(Bagan Serai)市鎮處在檳怡大道旁,也處在吉輦縣的最中心點。
早期,這裡曾是行政中心,也是商業中心。她本是最耀眼的市鎮,但隨著行政中心在70年代逐步遷移到巴里文打,同時南北大道於90年代全面通車川行,許多南下北上車輛不再進來了,峇眼色海漸失光彩,商業活動受打擊,人口也嚴重外流。
經過近20年來的演變,峇眼色海增添了許多活力,其中正興建中的阿羅邦士大道收費站,迷你體育中心、周邊的屋業林立,人口也稍回流,商業活動也增加,峇眼色海日後發展潛能無限,勢必追趕巴里文打的發展腳步。
Bagan+Serai=峇眼色海
水陸佔優勢.碼頭迎人潮
翻開峇眼色海的開埠史,至少都有百多年以上,其中當地最悠久的神廟聖古廟今年是創廟120年歷史,其香火是取從古樓對面港聖果院,當地的東華小學也創校103年了。
峇眼色海(Bagan Serai)的名字由來,相傳Bagan是當地河口,而河口附近長滿了香芧(Serai),當地的名字就因此而來。
從一些老輩的口述中,峇眼色海的開埠也與古樓河息息相關,尤其早期陸路交通不便,南來的移民,是沿著古樓河口一路披荊斬棘,開僻一片片庶園,包括仁盛園、順利園、兩成園、則士尼、49碑、8號芭、9號芭等。
小碼頭舊稱為“火船頭”
當年英殖政府為方便許多土產包括庶糖、橡膠運出國,在峇眼色海建立了一座小碼頭,當地居民稱它為“火船頭”,因小碼頭常有許多載貨輪船出入御貨,附近除了商店林立,也有多間貨倉,收集土產、亞答及日常用品。
峇眼色海在水路與陸路取得的交通便利優勢,也吸引了許多移民包括潮洲與福建籍的移民,在巴剎街及大街經商,在五六十年代,峇眼色海的商業活動可說最活躍,碼頭一帶更是繁忙無比。
黃金英:小船進出交易繁忙
巴剎街早期很熱鬧
在峇眼色海已住了56年的黃金英(74歲)向《大北馬》說,她是於大馬獨立那一年,從知知西廊半路嫁來峇眼色海的阿羅古布(Alor Kubu),距離峇眼色海有一小段路,是住在古樓河岸邊,出入都要用小船,陸路不通。
她說,那年代是吃苦的年代,沒水沒電,交通更不便,其夫婿尤傳啟有從事一些工程承包,而家翁是從事椰園農業活動,每天都要勞作,除了家務,還要幫忙椰園農作,採椰、去椰皮、劈椰子、取椰肉,晒椰干等。
她說,在五六十年代,她每天都要通過水路去峇眼色海頭的巴剎街辦理日常用品或載椰干等售賣給當地的收購商。當年,水路有人力船在沿河載客,可載人及腳車,最初是一次一角錢,後漲至兩角錢。
古樓河鱷魚出沒未傷人
古樓河其實常有鱷魚出沒,黃金英及沿岸居民乘船常有目睹鱷蹤,遇上了大家都會雙手膜拜,不敢目視,從早期至今都未聽聞有鱷魚咬人事件。
“巴剎街在凊晨約五時就非常熱鬧了,尤其這裡有巴剎、早市、雜店、咖啡店,小碼頭每天都有小船進出,尤其是來自兩成園的菜農,都會把自家栽種的各類蔬菜,載送來巴剎售賣。”
古樓河岸邊從仁盛園、順利園至阿羅古布一帶都有人居住,屋子不多,峇眼色海華裔居民最集中區是在巴剎街附近的協春園及大街前後,到了七十年代才慢慢有了屋業發展,建了花園住宅。
黃金英說,峇眼色海於1960年在東華小學現址對面路有建了一間大華戲院。
“當年,娛樂很少,進戲院看戲及看潮洲大戲是地方大活動。”
馬瑞豐:舊巴剎搬遷前市景熱
逢產季水果沿路叫賣
瑞豐經濟市場東主馬瑞豐(43歲)說,其父親有一家店在巴剎街路口經營糖果業,他小時候就常在巴剎街進出。
“在七十年代,峇眼色海大街的路已有了,但車不多,他記得每當本地水果季節一到,大街路旁總有許多水果販到來售賣各類水果,榴槤、紅毛丹、山竹、波蘿蜜、尖必辣及西瓜等,水果販一到,可排整條街,人潮絡繹不絕,非常熱鬧。”
他說,巴剎街一天更有2次的市集,早市與午市,商販都有售賣各種物品,吃的,用的全部都有。舊巴剎於2004年搬遷後,巴剎街的熱市情景已大不如前了。
尤方將:見證經濟進展
多建屋計劃反應很好
從事發展屋業的尤方將(42歲)表示,他近幾年在峇眼色海有興建多項屋業計劃,反應都很好,這證明當地的經濟在進展中。當地新移民多為來自古樓、兩成園、阿羅邦士及三鐳渡等。
尤方將也是道地的峇眼色海人,以前小時候家境清苦,常在巴剎街當苦力賺外快,有從事過椰園勞作、劈椰、晒椰干、搬運工等,他所租住的家曾是東華小學的臨時校舍,是建在河邊的棧房,當年是約五十年代。
東華小學舊棧房充貨倉
東華小學於1954完成8間新校舍,隔年就啟用。舊校舍棧房過後才租予村民當住家或會所,目前己沒人居住了,充當貨倉。
尤方將說,古樓河盛產亞答樹,許多馬來居民都會去砍伐編製成亞答,作民居屋頂,早期沒鋅板,亞答也是建屋主要屋頂,後來有了屋瓦,亞答的銷量減少了,但許多雞寮還要用亞答直到九十年代。
當年的河岸邊常有許多馬來村民用小船載大量亞答,售予當地收購商。
尤方將帶領《大北馬》記者往巴剎街走訪,熱鬧情景不在,但許多過往的淚水與汗水,尤方將記憶猶新……
尤端樹:基設條件充足
峇眼色海發展潛能無限
馬華峇眼色海區會主席拿督尤端樹局紳(69歲)受訪說,他的家當年是住在峇眼色海順利園附近,峇眼色海在七八十年代,商業活動火紅,因這裡是檳怡要道,南下北上的必經之路,許多羅里、巴士司機常會停駐吃東西再上路,帶動當地餐館、百貨業等的生意。
南北大道於94年開通後,峇眼色海的商業活動緩慢下來,人口也外移不少。
盼大廠大學進駐
尤端樹說,峇眼色海基設條件充足,就是缺少一些大型工廠或大學、學院及進駐峇眼色海,否則將能留住人口及擴展當地的各項經濟活動,帶動發展。
他說,當地的交通四通八達,聯邦大道銜接巴里文打、古樓、阿羅邦士、新芒魏、太平等地,興建中的阿羅邦士南北大道交通樞杻更接通全國要道,峇眼色海未來的發展潛能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