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生活誌 - 城鄉記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72

吉粦新村‧火車站拆除帶走繁榮

$
0
0

位於烏雪偏北的吉粦(Kerling)是一個淳樸和寂靜的小鎮,一個曾經喧囂後來演變成一個沉靜、幾乎被人遺忘的華人社區。曾經人聲鼎沸的大街,還有發展盛旺的採礦活動、割膠和伐木業,這些畫面已不復在,只能用相框框住這些美好的記憶。

這個小鎮有一個新村、1條約15間店鋪的大街、1個廉價屋花園區和約5個花園住宅區,還有一個聞名的天然熱水湖。整個吉粦約有500戶人家,單是吉粦熱水湖新村共有260戶,村民人數約2千人。

在1948年緊急法令組成的吉粦新村,在90年代被改名為吉粦熱水湖新村。

膠業是早期經濟命脈

曾經的易名,是希望可以成為欣欣向榮的小鄉鎮,然而還是逃不過宿命,發展不起來。原以為位於武吉柏崙東,占地7千英畝的大型綜合發展計劃能帶動吉粦未來發展,詎料這計劃被擱置,準備展翅高飛的吉粦,依然是一個寂寂無名的小鄉鎮。

居民張貴方:火車是重要交通工具

居民張貴方說,伐木業在70年代是興旺的,以前有好幾輛載送大樹桐的大羅里,單是砍伐樹桐的工人有八九十人,因為很多木材都需運出國外。

以前,火車是吉粦是依賴的交通工具,錫米和橡膠都需靠火車運載,每天不少人上卸貨物,人來人往,這一帶非常熱鬧,吉粦大街也隨著繁榮起來。

黃財說,以前的火車是靠燒木材的熱量啟動的,發出的汽笛轟鳴聲響亮,火車抵達的每一站都會出現人潮。

他表示,具有代表性的火車站被共產黨燒毀,後來雖然重建簡單的火車站,但在後期電動火車開始運作後,火車站又被拆除了。

他看著吉粦站牌被政府官員長埋在土地裡,這意味著曾經的繁榮就此畫上句點,許多興建好的店鋪也大受影響,無人問津,就此空置著。

隨著當地的火車路線提昇為電動火車後,村民只能與火車“擦身而過”。

南北大道啟用舊路被棄用

他表示,以前的吉粦大街,馬路兩旁都是小販的攤位,這個熱鬧滾滾的街道,充斥著小販此起彼落的叫賣聲。

“以前南北大道還沒有通行時,吉隆坡至怡保路是主要北上霹靂和南下吉隆坡的道路,因此,駕駛人士必會途徑吉粦,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可是好景不常,隨著南北大道啟用後,吉隆坡至怡保的舊路開始被人棄用,影響了當地發展。

記者站在大街的分界堤觀察四周,發現這裡車流不多,人煙稀少,路旁有一排富有紀念價值的老店,有些變成了居住的房子。除了一間咖啡店比較可以感受到人氣外,就無人經過該處。

咖啡店旁則是一間遭人廢置的巴剎,與老店對面興建的新店成了很大對比。

由於沒有蓬勃的工業與商業,當地也沒有銀行和一些基本公共設施。居民若要辦理公事和銀行事物,唯有驅車到新古毛或丹絨馬林。

居民黃財:70年代伐木業最興旺

居住在吉粦熱水湖新村已有63年的老居民黃財見證了這個新村的興盛和衰落。他回憶說,吉粦在新村未成立前是一片橡膠林,而居民主要以割膠、采礦和砍伐樹桐為生,當時整個新村只有二十幾戶人家。

他說,當時大約有70%居民從事割膠,因為膠業是主要的經濟命脈,一大片的橡膠園提供了不少當地人就業機會,不少霹靂州人也會南下到這裡謀生。

“橡膠園經常長滿野草,需要有人割除,這份工作就交由婦女來處理,無形中提供了另一個就業機會,工作時間是從早上8時至下午2時,這段時間不時都會看到婦女們拿著鋤頭幹活。一天的工資只有2令吉50仙。”

80年代,隨著橡膠價格滑落後,以割膠為主的吉粦首當其沖,受到嚴重打擊,導致不少年輕人被迫離鄉背井到外地謀生,剩下不少老弱婦孺。

伐木業也是當地盛行的行業之一,大型木板廠曾在這裡設廠,從板廠不時傳來“咔嗤咔嗤”鋸木聲。

村長俞慧嬪:天然熱水湖成旅遊勝地

吉粦新村村長俞慧嬪表示,這裡雖有芽菜廠、腐竹廠和種植火龍果,但薪金比較低,很多年輕人不會選擇在這裡就業。

“年輕人外流是不爭的事實,因為真的缺乏工業發展,就業機會非常低。”

黃財形容,小魚塘養不了大魚,大魚惟有游到海裡,才能找到自己的天地。

不過,值得欣慰的是,吉粦擁有著名的天然熱水湖,這個位於森林深處的熱水湖,是被伐木工人發現的,曾經被人荒廢,直到1990年,當地居民出錢出力,美化這唯一的旅遊勝地。

雪州政府曾耗資4萬令吉提昇熱水湖,希望吸引國內外遊客前來觀光,打造成為雪州自然生態的另一旅遊景點。所以在週末或學校假期,不少學生和附近居民都前來野餐及露營。

相關文章:
龍邦新村‧錫礦業橡膠業帶旺經濟
雙溪威新村‧地理位置卓越,速城市化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72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