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生活誌 - 城鄉記事
Browsing all 27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保閣亞三‧朝最In新村邁進

保閣亞三,是太平區最大的華人新村。許多年輕一輩的當地人幾乎都不曉得,這裡其實也叫“日鐵”,這個別名,年輕人不懂,但對經歷戰爭的老鄉民來說卻不陌生。read more

View Article


普樂學校將擺脫微小宿命

環境優美的峇株巴轄鄉區華小普樂學校,在當地造橋修路工程完成後,交通四通八達,學生人數節節上升,即將擺脫微型華小的宿命,讓學校發展邁入新里程碑。read more

View Article


公民華小笛子隊‧動人笛音贏榮譽

笛子在我國是常見的樂器,它體積小、價格經濟,又易於攜帶和吹奏,一直是我國小學尤其是華小推崇的一種入門習奏樂器。笛子音色活潑,容易上手,非常適合小學生學習,因此,華小生多會吹奏笛子,華校校園內也常傳來悠揚悅耳的笛音。read more

View Article

邦咯島特產‧陳金溢麵家深入民心

邦咯島陳金溢麵家經營了超過40年,目前已進入第二代和第三代交替階段,使到這盤家族生意繼續邁進。該麵家生產的黃麵(油麵)品質高和口感好,也因設在競爭小的邦咯島上,因此可以預見的是,這麵家的經營之路漫長,只要有人接班,就會繼續存在。read more

View Article

80年歷史中藥店傳統樸實

為了迎合時代發展,傳統中藥店逐漸轉型為便利店,除了賣藥材,也賣奶粉、家庭食品和用品,漸漸失去“傳統”風味;作為藥材店“鎮店之寶”的“百子柜”,也越來越少見了。read more

View Article


百年竹簾店尋舊夢

怡保休羅街橋頭旁錫米巷(也稱健連街)有排老店,其中一間在這大時代中默默編織“一簾幽夢”,在歷史洪流中尋找舊夢。這家製作竹簾的老店已有百年歷史,它陪伴著怡保舊街場的成長,在風雨中見證了怡保從落後到繁華。read more

View Article

雙溪樟谷‧長輩幫漁民補魚網成特色

雙溪樟谷漁村可分成內陸和沿海兩個部份,由於海上捕魚風險很大,魚獲量也不穩定,年輕一輩的村民都紛紛往外遷移,目前僅剩下大約10戶捕魚人家。read more

View Article

風水元素美化‧明光聖法殿打造新景點

廟宇除了是膜拜祈福之地,也可以打造成旅遊胜地,促進當地的經濟活動,而明光聖法殿正朝往這一方向,媲美關丹的太上老君廟。read more

View Article


【端午節特備】超快手勢‧阿婆1小時裹百個粽

6月12日(星期三)就是端午節了,又是粽子飄香的季節……怡保一名老婆婆,有著鐵人般的體力和靈巧的雙手,能快捷又輕易地,一小時內裹出100個鹼水粽,令人自嘆不如!read more

View Article


賞鷹、餵猴、吹風……赴瓜雪皇家山親近大自然(上篇)

賞鷹、餵猴、吹吹風、在白色燈塔和砲台前,隨性拍個照,再參觀博物館……不管你用甚麼方式、怎樣的一種情懷,是對歷史和君主肅然起敬的沉重心情,抑或是純粹想赴一趟親近大自然的感性之旅,都可以來到瓜雪皇家山。read more

View Article

太平特產小食‧金地園香餅保留原味

香餅,也稱為馬蹄酥,是華裔傳統美味糕餅之一,也是太平的其中一種地方特產小食。過去,製作香餅都是採用傳統方法,由搓捏面粉至烘烤,都採用人工和烘爐;隨著時代進步,已採用機械進入半自動化生產,除了不失原味,也提昇了香餅的衛生和素質。第二代接班人改革‧從傳統轉半機械生產太平金地園香餅家是一家擁有二十余年歷史的香餅公司,初創時採用全傳統制作方式,除了以人工配餡和搓捏面粉,也採用土製烘爐,烘烤出色香味俱全的香餅...

View Article

埔萊山‧景色優美的綠肺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名。柔州古來的埔萊山雖只高700公尺,但卻是柔南一處空氣清新、景色優美的綠肺,因此,在民眾口耳相傳下,她很快就成了許多登山客或越野腳車騎手的首選。從山腳一步步往上走,沿途的翠綠美景搭配蟲鳴鳥叫聲,宛若一曲天然交響樂般使人忘憂。走得累了,還可到山林間的瀑布區泡一泡山水消暑。遊畢埔萊山,可順道到古來士年納的神廟“花果山”祈福,看看美猴王“齊天大聖”的英姿。不少到廟裡拜...

View Article

文化遺產漸消失‧蘇丹街僅剩回憶

無需多加贅述,幾乎沒有人不懂蘇丹街的所在位置。舉目望去,在蘇丹街這麼一條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兩排商店,都是各有特色的古老建築物。當中雖有大半已改建成酒店,即有老房子,也有新式建築物,高矮不一的自建樓房,承載著不同的“功能”。其中,不少人把人鏡慈善白話劇社歸納為蘇丹街的其中一個地標,因為這座建於1917年的百年歷史建築物,是位於蘇丹街與漢惹拔路的交界處。建於民國二十年(1931年)的三層樓建築物―雜貨...

View Article


從板廟到宮殿式神殿‧開基亭守護仕林河

已有90年歷史的仕林河開基亭,當年由中國南來仕林河開荒的先賢創立。它從一間簡陋的亞答葉木板廟,擴建至目前輝煌的神殿規模,已成為凝聚當地華人最重要的精神象徵。當年從中國移居霹靂州的華僑住在“宋坡”,生活稍微安定後,就在鐵橋村莊蓋一間簡陋的木板廟,並取名“開基亭”,含有在當地“開墾基業”的意義。當時廟裡供奉觀音,而居民多是從事農耕勞力的工作,工余時虔誠膜拜觀音,祈求風調雨順,農作豐收。1925年,開基亭...

View Article

從簡樸到堂皇‧根登華小設備齊全

根登新村距離萬撓不遠,自吉隆坡――瓜拉雪蘭莪大道(LATAR)開通後,這個寧靜的小鎮也隨著發展起來,許多華裔也定居該處或遷到附近的花園住宅區,讓根登新村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色。根登新村內有一所華小,這所佔地約6英畝的根登華小擁有新村學校的綠意與恬靜;還有城市學校的先進設備,是根登人求學的神聖學府。今期的“華校之路”將帶您走一趟根登,一同去探究根登華小如何從一所簡樸的新村學校,蛻變成校舍堂皇、設備齊全...

View Article


老外眼中的“唐人街”‧茨廠街100歲了!(上篇)

茨廠街,一個我們再也熟悉不過、名字鏗鏘有聲的觀光客“購物天堂”,它是老外眼中的“唐人街”,與毗鄰的思士街、蘇丹街和諧街(敦李孝式路)脣齒相依、密不可分,數條街道緊密互相貫通,帶動地方上的經濟。茨廠街涵蓋整個區域然而,嚴格說起來,“茨廠街”這個名詞,不單純是一條街,而是涵蓋整個區域。逆溯歷史,茨廠街的前身是“Mukim...

View Article

見證歷史演變‧福春興腳車店踩過百年

上世紀,當一輛汽車出現在街上,都足以引起注目的年代,腳車是街上的“主人”,如過江之鯽。這种沒有厚重車身和深色車鏡隔著,街邊吆喝聲都聽得清清楚楚的年代,是在汽車裡吹著冷氣,聽著流行歌曲的現代人,所無法体會的。一世紀前便已屹立在霹靂州紅毛丹大街的福春興腳車店,見證了整百年的環境歷史演變。從腳車最風光的日子,到汽車揚威馬路的低潮期,這家腳車店依然故我,兢兢業業盡本份,只是店內多了七彩繽紛的現代腳車,那一抹...

View Article


擺脫“丐幫學校”惡名‧華南“新”校清幽舒適

峇株巴轄縣曾經有過一所“丐幫學校”,那就是本來位於居鑾路旁的華南學校。當年,華南學校的校舍極為殘舊,所以才得到這麼一個令人錯愕的稱號。隨著這所學校於2005年搬到附近的巴力依曼,有了全新的校舍和清幽的環境,校方雖然擺脫了這個難堪的稱號,但卻陷入彷彿已經消失及被人遺忘的窘境。遷校擺脫稱號似被遺忘儘管現有的校園和校舍啟用已快8年,但至今仍有很多人完全不知學校已經搬到巴力依曼,有不少人甚至以為華南學校的舊...

View Article

助戒毒者囚犯重回人群‧覺之家提供“中途站”

關丹覺之家主席林繼昌澄清,該中心並非吸毒者避難所,覺之家是一個以佛教教義來感化吸毒者或囚犯的“中途站”,改造者必須參與及通過為期9個月的培訓課程,協助他們重新適應,重新融入社會,並非永遠留在該中心。同時,加入該中心的學員每日都必須嚴格遵循所規定的行程和功課,包括學佛、誦經、洗衣、煮飯、打掃等,絕不收好吃懶做之徒。“覺之家創立的宗旨除了要感化前吸毒者或囚犯立志向善,也希望能協助他們重新融入社會,不被社...

View Article

冶美華小‧課外活動頂呱呱

昔加末冶美華小只有約1.2英畝的校地,校內也沒有草場,但只要校方能力所及的課外活動,都會儘量讓學生參與,比賽成績如何、是否得獎並不重要,最重要是能夠讓學生多多參與。冶美華小校長王美璉表示,不管是任何課外活動,校方都抱持儘量鼓勵學生參與的宗旨,但若是一些學校缺乏設備的課外活動,例如游泳等則另當別論,否則校方都會鼓勵學生參與。她舉例,即使是華校甚少參與的手球,該校也同樣進行相關球類活動,並派隊參加校際賽...

View Article
Browsing all 27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